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视点

王献之《地黄汤帖》“来”字考释
时间:2018-01-24 14:22: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局部)25.3×24.0厘米 王献之 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局部)25.3×24.0厘米 王献之 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原标题:王献之《地黄汤帖》“来”字考释

  “来”字释读的现况

  传世王献之《地黄汤帖》句读释文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开,其中最难解开的谜团当是首行第七字“来”,古今各种版本释文产生巨大差别的原因,也源于此字,为此,笔者通过文字学、训诂学、中医药学、书法文献学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以图解开谜团。

  此帖第一句文本为:“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关于此句的解读,今人研究成果如下: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

  《全晋文》断句为: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

  为示存疑,以上两着编者并未对第一句标注句读。

  文物出版社引王玉涛的断句,如下: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

  如此句读显然是将“来”字当做虚词及语气词处理的,除作语助加强语气外,并无实际意思。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第一句“归去来兮”,就是归去之意,“来”做语助与“兮”一起加强语气。“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也是这样的用法。若从此意,则 “服地黄汤来”就是大呼着:“喝地黄汤啦!”根据后文语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来”字当考虑从实词用法。

  王氏一门书信中的“来”字

  笔者总求晋帖,得知存世“二王”尺牍“来”字能与此相关的用法可分两种,一种是与固定词语搭配,一种则是与动词等搭配助动加强语气,后一种用法较少出现。做固定搭配的是常见用法,“二王”书帖多用,如“近来”“旦来”“夜来复雪”“向来复何如”“比来食日几许”“秋来未得”“昨来山下差静”。

  以上诸例显然与《地黄汤帖》用法不合,而以下三例与之有联系:

  羲之顿首:向又惨惨自举哀,乏气勿勿,知便当西,且不相知来。想熊能更言问,力遣不次,王羲之顿首。

  十四日,诸问如昨,云西有伐蜀意,复是大事,速送袍来。

  然事来万端,不知如人意不?非书能悉,君数告,以尉之耳。

  此语用法与“服地黄汤来”较为情近,如“速送袍来”,此处“来”字有实义,且与动词呼应,作引导之势。既如此,“服地黄汤来”中“来”字的确切释义是什么呢?

  “来”字乃是妇人经来之意

  《地黄汤》乃是妇人所用之药,这是显而易见的,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有两种《地黄汤》药效:

  1.《地黄汤》

  功能主治:主妇人血分有热,月经不断,绵绵不已。

  2.《地黄汤》

  功能主治:产后脐腹疼,余血未尽,不进饮食。

  审此二种药方,可以确信的信息有:

  1.这是妇人用药;

  2.二药与治疗经血有关,且经来过多,绵绵不止;

  3.有此种疾病者会眠饮食不佳。

  此三条则俱合《地黄汤帖》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事实,这样帖文第一句就很明白了,断语当为: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

  其中最关键的“来”字当作动词,与“似减”相属,指的是经血的到来。此句意思是“新妇服用了《地黄汤》后,经血来得好像有所减少,只是吃饭睡觉还不好,担忧仍然环绕心头。”如此解释则语句语意皆畅达无阻,难解之处涣然冰释。

  其实“来”字在药方中即用此意,引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处方:

  《艾附暖宫丸》

  功能主治:温经暖官,养血安胎。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浊,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血无颜色,肚腹时痛,久无子息(不孕)。

  《中华药典》中的《艾附暖宫丸》,在解释药效时用到“经来”一词,如下:

  《艾附暖宫丸》

  功能主治: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用于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

  此只可证明在正式的语言中“来”与“月经”是可以同连表意的,但这不能说魏晋时期能如此用,其实考察此词,“经来”并不是固定词语,“来”字十分活跃,可以搭配的词语甚多,它作动词,起导向作用,在魏晋及其以前是可以这样用的。

  憧憧往来。——《易·咸》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当然书帖作者在写信的时候当然也有隐晦的心理,只说一个“来”字已经可以说明患者身体的具体状况了,没有必要如药方般说“经来似减”。

  综上所述:王献之《地黄汤帖》“来”字当作“经来”之意,首句句读为: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

  1.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