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精品鉴赏

“姑苏对画金陵”画展开幕 绘画小品万千气象
时间:2015-12-09 16:38:5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中国江苏网讯:12月9日下午,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江苏新华文化艺术投资有限公司、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姑苏对画金陵——周矩敏、张友宪艺术小品展”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举行,68幅绘画小品包罗了江南人物、欧洲风景,以及花鸟世界。开幕式减去了老套的发言和致辞,设计了下载“交汇点”、扫码“新华鉴藏”、书画抽奖、参展艺术家互评和微信“飞评”等环节。新华日报副总编辑金伟忻、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南京晨报总编辑陆峰、江南时报总编辑黄建伟等共同为画展揭幕。

  本次展览首次采用了微信点评,周矩敏、张友宪的16幅作品在“新华鉴藏”微信平台中展示,24小时内浏览、点赞、点评超过1千人次。在抽奖环节中,周矩敏、张友宪、萧和、许双应、徐伟清、熊岱平等书画作品,以及根据莫奈油画作品《睡莲》衍生的艺术伞,成为大家喜欢的奖品,现场和参加微信“飞评”的15名幸运观众得到了奖品。

  开幕式上还来了一位外国艺术家,他是法国巴黎大学教授、家族世袭艺术家贝特朗·巴龙,曾担任过“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的艺术顾问,这次他来中国是参加与南京大学杨小民的“巴黎对画徐州”艺术展,他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抽奖环节,他对中国水墨画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十分感兴趣。

  周矩敏和张友宪的绘画都十分关注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他们的创作题材十分宽泛,人物、山水、花鸟均有涉猎,讲究笔墨的古韵,强调内容的新颖,是江苏画坛标志性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在全国绘画界具有学术引领的风范。这次小品虽然尺幅不大,却包容了大千世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两位艺术家的相互点评,更是妙趣横生,反映出两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同学之间的手足之情和文人气格。

  新闻附件:周矩敏、张友宪互评文章

  周矩敏点评张友宪:黄瓜园中第一人

  友宪是我大学的同学。也是我们同届同学中的杰出者。他留在南艺执教至今,已有三十七年了。他的勤奋好学被赞誉为:黄瓜园中第一人。园中草木常成为他“笔谈”的对象,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草木坡石间总能留驻下他的足迹,他对芭蕉写生,情有独钟。丈匹巨幅竞然不打草稿,现场挥毫,放笔直取。他的蕉林系列写生画,不经后期加工润色,便巍巍然地登美术馆厅堂展出。其形、其势、其笔墨可谓:大手笔。友宪擅人物画,文人高士、道释鬼神、仙侠禅宗、古今时俗……其纵横,其胆识,其古迈,笔下尽显真性情。他的花鸟、山水画也十分了得。可谓:“舒卷任逍遥”。他常常用长毫勾写挥洒,笔底流出的线态,恣意纵横。画面呈现的形象,千姿百态。友宪对传统中国画精神的理解直摹宋元,无论其画,其字,略可慨之。今策展人整合我俩小品展,发来的却是他用中国画的笔墨作欧洲写生,出乎意外,仅此所见。用中国笔墨去画外国风光,如同用油画去表现黄山。听来虽可,但不易入味。思维滞纳者容易追时流,成为学院式风景写生画。举目当世所见,国画家作国外写生画,都会碰到弃笔墨可惜,扬笔墨不宜的尴尬。无奈之下,就画成了勾线敷彩的建筑画。于是同类题材与国外的水彩风景画相比,不免相形见绌。友宪明晓此理,他面对实景,能迅速滤清主次,寻找能发挥笔墨的大体面,寻找容易着墨用线的物体,因此,画面中的建筑取其架构特点,摒弃繁缛细节,用线将建筑轮廓概要勾出,再用枯笔略作皴擦,即成气候。而对树木,对田野,对云山,则竭尽笔墨之所为。再敷以明艳之色彩,异域风情尽显纸上。欧洲写生画,作者绘之,观者赏之。面对画面,驻足静思,如能心升自然而然之共鸣,乃知音者矣。

  张友宪评说周矩敏:姑苏城里“周捕快”

  姑苏城池,曲径通幽,古今盛产文人骚客,周矩敏即为一例。

  矩敏老兄乃吾南艺黄瓜园之同学,他绘技高超,且别开生面,写民国生活,惟妙惟肖;状江南旧俗,风情万种;讽事态诟病,入木三分;绘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他是一位典型的文人画家,总是在用画笔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他的专着一部接着一部,而且不是重复一张面孔,如《漫游30年代的上海》就像一部老电影;《苏园寄闲》,更是吴地的人的生活写真;再看《浮世新语》,以文化批评的眼光,把变革中的世间万象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文之化,没有思与考,即使笔墨功夫高超,也创作不出那么多活生生的画面。

  我一直关注姑苏的矩敏老兄,他不善言辞,遇道不同志不合者,往往不语,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绘画上,时不时出来一批新作,这才是一个艺者的本份。今天策展人发来了他的一批小品画,我眼前一亮,那些人物画充满了生活的闲淡和情趣,那些花鸟画墨韵生动、自然鲜活。我不禁惊叹,好一个姑苏“周捕快”,你把世间妙趣之物全都捕捉到宣纸上了,你让我们黄瓜园里出来的同学如何混饭吃?

  周矩敏的绘画为何常画常新,那么有张力?答案或许是他总会脚踏“两条船”。从画艺上看,他一只脚踩在传统上,一只脚踩在生活里;从文化语境上来看,他一只脚踩了姑苏文脉,另一只脚又踩了金陵王气,所以他的艺术生活才丰富多彩,才日新月异。

  我只有一声叹息,羡慕同学周矩敏。

  1. [内容来源:中国江苏网 ]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angbian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