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李一桐
内容页头部banner

精品鉴赏

最贵清与奇:冯今松的花鸟图谱
时间:2018-06-05 09:32:16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原标题:【雅昌专稿】最贵清与奇:冯今松的花鸟图谱

  2018年4月下旬,湖北省美术院院长肖丰通过雅昌艺术网发布消息,湖北省美术院将于2018年9月举办“敢为先行——湖北群体(1976-1985)中国画探索研究展”,展出陈方既(1921-)、汤文选(1925-2009)、鲁慕迅(1928-)、周韶华(1929-)、邵声朗(1931-2014)、冯今松(1934-2010)6位老先生的作品集文献研究资料,以群体研究的形式回顾他们和同时代的一批前辈艺术家为湖北以及全国美术做出的贡献,这一批老先生即将以群体研究的形式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而历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部20世纪中后期湖北美术的局部断代史。

  冯今松是几位老先生中最年轻的一位,但是对于20世纪湖北美术而言,与几位老先生一样,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位。一方面,他发掘并推动了黄陂农民泥塑,同黄陂有关部门专门举办农民骨干泥塑工艺培训班,与朱达诚等人用五年在当地培养雕塑、美术青年农民学员,不仅将黄陂农民泥塑带进中国美术馆,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雕塑力量;在他的组织与推动下,湖北省美术院与中国画研究院、广东画院、湖北省美术院联手主办“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纪游”,讲世界华人印章刻石137件并摩岩刻画146组成的三峡刻石留在了三石门,也为三峡留下了一条艺术长廊。另一方面,他在花鸟画上的探索不仅带来了自身创作中的独特面貌,也“在20世纪80年代花鸟画的沉默时期酝酿了新的创造因素”。

  北京大学教授李松曾用“清”和“奇”评价冯今松的绘画:“‘清’是中国画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这个字也是玉的审美标准。冯今松的画就是这样,不管是用色还是用墨都很清,有种透明的感觉,不只是形象的表现,而且在意境上、内容上都表现了这样的‘清’字。还有一个‘奇’,是出人意料的奇。”

  冯今松

  老人说“三岁看老”,似乎言过其分,却不得不承认,青少年时期的际遇往往埋下的是一生的伏笔。1934年冯今松出生在湖北黄陂县城。在冯今松的回忆里,幼年居住的县城内有荷花,特别是城外更多,乡下小塘里都是荷花。

  1951年元旦与同学邓述林、李云阶合影(上为冯今松)

  在私塾开蒙的冯今松,自幼便知四大文学名着,对于《红楼梦》,那一代人更有“少不看红楼,壮不读水浒”一说。后来进入武昌艺术师范学校,在等待保送华中师范学院通知书的日子,冯今松和班上“几个男生都是成天睡在床上读世界文学名着”。这时候,他正式看到《红楼梦》,图书室的书有借出时限,他便借了还,还了再借。

  1954年春在华师音乐系读书时与同班同学组织的星海小组

  1954年在华中师范学院读二年级时与同班同学及老师在东湖合影(后排左六为冯今松)

  1953年,冯今松自武昌艺师毕业保送升入华中师范学院(现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音乐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因为得了慢性鼻炎,一下子又治不好,声音没办法解决。 当时很有名的蒋箴予是冯今松的声乐老师,她就对冯今松说:“你没有办法共鸣,这个头腔共鸣上不去,怎么唱歌呢?就是给学生示范,讲一讲课唱两句也不行啊。你还是转系吧。”冯今松在艺师学过美术,但是当时政治热情很高,就考虑了三个系:第一个系是政治系,想学习政治,第二个系是中文系,第三个才是美术系。后来有老师对他说:“你不要好高骛远,还是实事求是,你是学音乐和美术的,现在转美术比较好”。当时的师范院校以教学为主,培养的是未来的老师,所以,冯今松在华师学了美术的每个门类,油画、国画、水彩、工艺美术。大学毕业后,冯今松留校任教,为学生讲授美术常识、毛泽东文艺理论、艺术概论等课程。

  1990年湖北“晴川画会”成立十周年合影(左起魏扬、刘一原、周韶华)

  艺术家尚扬在回忆起与老师的大学3年相处,仍然记得老先生的文学修养,并认为与其后来花鸟画创作自成一格有着重要关系。“大学时候冯先生教我们文艺理论,对我的影响最为深刻,后来回忆起学校的生活,就把人生、艺术的道理,开始纠集在一起思考。他是一位哲人,今天成为中国当代花鸟画大家不是偶然的。作为学生的我一直读他的书,知道了什么叫厚积薄发。在文革以前他有创作,但是很少。他以前作为领导、作为文艺理论家,对文学、艺术有很深入的思考。在文艺理论方面,他的造诣我们学生是深深知道的。外界只了解他的修养很高,但是,我们知道他的修养高到什么程度!读书的时候他给我们讲的道理。所以我认为,他后来进行花鸟画的创作,尽管时间不太长——其实是改革开放后30年,比起从学校科班出来就开始创作的人来讲时间短一些,但是,他一出手拿出来的东西就卓然成家,这和他的文艺修养分不开”。

  1. [内容来源:雅昌艺术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