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某大型企业当锅炉工时,就已经在杭州西冷印社举办个人画展,其中4幅作品,还作为国礼由中国新闻代表团转赠当时的德国元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电视片《大漠孤烟》还曾对其艺海沉浮进行了写真。他,就是我县的书画家陆志达。
今年66岁的陆志达先生,家住县城洋塘小区。他的画室安在一个阁楼上,看上去有些低矮、零乱,但于他而言,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也是世上最美好的地方!
陆志达先生的书画生涯,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
他是瑶琳镇百岁村人,父母没读过书,家中世代为农,可他家偏偏出了一个文化人,那就是他的姐夫石上逯。姐夫当年是一位优秀的中学美术老师,他的挎包里常常放着速写本、炭笔,身周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抑或是牛、鸡、猪、羊经他一画,便能跃然纸上。这让陆志达很是着迷。
就这样,姐夫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他迷恋上了画画。读中学时,他还在姐夫的引荐下,到杭州拜访了中国着名版画家赵仲藻先生。当时赵先生名气很大,贵客盈门,但常吃“闭门羹”,可对陆志达这样一个来自大山的少年却非常热情,他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与陆志达讲做人画画的道理,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风景素描给他看。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大师的一席话,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后来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断断续续地向赵宗藻先生求教。
在他的成长历程中,陆志达又曾先后有幸获得着名画家孔仲起、吴永良、周昌谷、童中焘、朱恒诸师点拨,并拜孔仲起先生为业师。大师们笔下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让他震撼,而老师们的为人,更让他敬仰。
1968年,陆志达响应祖国的号召,当兵入伍走进军营。21岁的他,在部队这个火热的熔炉里,并没有放下自己的文学艺术梦。他能写会画,入伍不久便被抽调到了团部。他用手中的画笔画幻灯片,内容有忆苦思甜、战斗英雄事迹、部队的好人好事等等,他写的通讯报道常见诸报端。在部队三年,陆志达不但磨练了意志,而且通过实践,写作与画画艺术上也大有长进,他成了小有名气的“军中秀才”。
1971年,陆志达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他被分配到“建德横钢”工作,当时这是冶金部一家直属企业,最多时全厂有6000员工。他在企业担任过报道组组长、车间金工组组长、事务长等职。当工人的他,身上依然透着“文艺范”:挎包里总是放着古今中外的诗歌,星期天总是去逛书店。为了购买一本心仪的高档画册,他会花上五六十元钱。在当时,这可是近两个月的工资。就这样,别人都在参加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而他却沉浸于意境幽远山水画中。
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这样的年轻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可有些“书呆子”气的陆志达依然被卷入运动:他过去宣传过的几个企业精英人物,运动中都被戴上了“修正主义”的帽子,他也因“歌颂修正主义的苗子”而受到牵连,成了厂里“靠边站”的年轻人,还被调去烧锅炉。
“才子”成了锅炉工,这一烧就是近10年。他没有为自己喊冤,也没有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到处托人找关系。满脑子依然是文学艺术的他,文章是不敢写了,画笔却不曾丢。每天在烧锅炉之余,他潜心阅读艺术理论书籍,认真画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问世事,志在山水!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