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陈敬忠水墨作品
画家陈敬忠水墨作品
一座城市如何涵养一个艺术家?
江南水乡里的吴冠中,
氤氲诗意搅动了多少水墨的淋漓;
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落在故乡,
几何构成的苏州博物馆(微博),
一段黛瓦粉墙的水墨诗情。
城市的文化因子以各种不同的形式
渗透进艺术家的创作当中,
山、水、一草一木、色彩
就这样,
福建“土楼”以不可预期的方式,
拨动了福建籍画家陈敬忠的心弦。
20年前,还在读大学的陈敬忠,在一次写生游历中,一脚踏进位于福建永定县洪坑村的一座土楼,就再也舍不得离开,觉得比自己居住过的任何一处住舍都要亲切。住下来就不愿意离开,离开后,又被它牵系。20年来,每一年都会找时机回到土楼,住上几天。从此,土楼走进了陈敬忠的水墨画,20年,从未离开。
福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陈敬忠,可入画的物象实在太多。但偏是土楼这样盘踞于他的绘画创作。也许,正如王鲁湘所说,画民居的画家,在画中表现了更多对存在的思考。
福建土楼的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建筑,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形如天外飞碟,极富美感。
是形式美打动了陈敬忠吗?应该是,但不全是。
“土楼有非常独特的形式美感,整体造型呈正圆形或正方形的组合,大量的木结构在这样强烈的几何形式感中呈现出协调性与条理性,展现了强烈的艺术魅力。木结构的回廊重叠着,重复的屋檐、腰檐和瓦片形成水平方向的点线结构,而垂直的廊沿和列柱又构成了连续均衡而又规则的韵律,这种韵律环绕着,回旋于没有开头与结尾的圆满的乐音之中,组合成有着悠扬之音的交响曲,这乐音的美感享受吸引我一次次回到土楼,并且让我在纸素中随意挥洒,毫无挂碍,用乐音般的抒情构架和沉积的线条去展现那蕴含着神秘东方情韵的美。”这是陈敬忠名为《心弦》画册开篇里的一段话,告诉我们土楼以怎样的美感走进了他的绘画,走进了他的内心。
就是在走进洪坑村“振成楼”的时候,陈敬忠创作了他的第一幅土楼作品,不惜以兼工带写的方式精雕细琢描画出他第一次见到就爱上了的土楼,庭院、天空、月光和月光照射下的一扇扇窗,圆中带方、方中带圆的构图,静谧的夜晚,住在这里,时光在安静里变得悠长,树影在月光下飘动,很安详,又有一种孤独之美。
可是,就这样画,还是不能尽情地画出他的心绪,他的思考。因为打动他的的确不止于形式美感。
中国旧式民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然生长型,如湖南等地的一些村落,没有规划,人多了,就根据山形水势生长起来;二是礼制规划型,按封建伦理规范,以家族为本体,沿延风俗观念,以单一的一个姓氏聚居在一起规划建造。而土楼属于后者,一座深含礼制感的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一个人的出生、成长,都在里面,它不仅仅遮风避雨,还对居住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土楼蕴含了那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的况味,他沉潜其中,感喟于斯,希望用更适合的方式在水墨的世界里表达。
可是什么是更适合的方式呢?绘画比我们更聪明——欧洲艺术大师格哈德·里希特的这句话曾经给他很大启发。作为一个艺术家,再怎么样绞尽脑汁去想,永远比不上绘画实践带给你的玄机更丰富。铺开一张纸,笔画上去,一条线代表一种符号,两条线就产生关系,三条线就带来更多的冲击与矛盾,情绪不自觉地随之调动、膨胀,情绪把握得好、表达得充分的时候,可能就是最好的形式。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陈敬忠看到吴冠中先生的画册和文章,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吴冠中的很多艺术观念,仿佛一把开启他创作之门的钥匙,他于苦苦求索中发现了惊喜。“任何画面只要有了点、线、面就会很丰富”,“世界的丰富性就在于点、线、面的不同组合”,“任何事物都可归结为点、线、面”,“点、线、面是最归纳并且最简洁的绘画形式语言”……
土楼在他的画面里,开始呈现出点、线、面的组合样式和视觉效果,多么神奇的线条啊,不正是跳荡的音符,不正是跃动的旋律吗?而土楼,在柔美的光影下层层叠叠、曲曲折折、起伏连绵,他那么多对于土楼的思考、想象和热爱,全都抽象、幻化为线条、结构和色彩,最终呈现出沉寂经年依然动人心魄的美丽梦境。
他的画呈现出越来越多带给人很多想象的丰富性和变化,可以抽象到不像土楼,但每一个看到的人,又都不能说不是土楼,可又不仅仅是土楼,有更多土楼之外的情感因子与文化因子。抽象得越好,包容性越强,陈敬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抽象”,或圆或方、形式多样的几何构成,这构成又折射出自然之象,如石头、植物、空气、流水、闪电、火甚至声音。所有的构成都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存在。这样的创作带来创造的乐趣。正是因为不同于其他的独特的“这一个”的创造,才让艺术带给人们源源不断的快乐。这样的状态,被他自己描述为:“仿佛看到自己在画纸上舞蹈,如巫师一样灵魂出壳,和空气融为一体。无意识的情感统领画面的整体,将画中一切矛盾和解显现自然之象,如凝固的音乐完美静止。”
感知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质,是深入其中,再跳出来进行回望。但回望的那么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这需要一种深刻地领悟、敏锐地把握、精要地提炼。陈敬忠面对土楼的20年,没有一刻停止对它的思考与探究。他说,看土楼,需要用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它更像一个地球村。甚至一个人关在里面一两年不出来都能够生存,自给自足,里面可以种菜,养鸡养鸭,有井供水,它的结构防火防盗,整个设计都非常和谐。
土楼有很多美好的名字,如振成楼、振福楼、和贵楼、怀远楼,门侧书写“言法行则,福果善根”等等,建筑者的人生理想、感悟和对后辈的教化与期许,都蕴含其中。陈敬忠的土楼系列创作,每一幅画也都有一个美好的名字,红色的《暖光》,酱色的《恋家》,紫色的《柔声细语》,蓝色的《明镜止水》……他画出了他心中的土楼,土楼那种圆融而回旋的结构形式,像极了文字“回”。整体结构由一圈一圈组合而成,有着共同的向心点。这些让陈敬忠面对土楼联想到理想的“家”的形式。在土楼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回家”的感觉,让他着迷,土楼成为他心灵遮风避雨的“家”。
土楼蕴含了太多太多值得探究的美学意味和哲学况味。而最终,会发现,土楼,早已经不是简单的民居建筑,它是一个一个的生命体。一幅名为《大地之歌》的画作,两个相契合的土楼,相依相靠,正是让生命贴近生命,智慧启迪智慧,温暖靠近温暖。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