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名家风采

秦琦:十年光阴破茧成蝶
时间:2017-02-28 09:23:13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有幸采访到秦琦,是源于“景像2012——中国新艺术”的展览,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偏向传统的秦琦与“新”并不矛盾,策展人俞可就表示:“‘新’是指不是在过去的视觉经验里面,是具体对未来的一个探讨”。在“景像”中,秦琦透露,会展出人物及风景的静物作品。作为70年代东北的代表艺术家之一,秦琦的简历却很简单,这或许与他为人低调又洒脱有关。2006年,对秦琦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创作了作品《船长》,这件作品为秦琦贴上了“静物画”的标签。2006年,秦琦找到了创作的方向,也为我们走进秦琦进行了某种指引。

  2006年之前,悬而未决

  向来低调的秦琦在今年四月迎来了他的第三次个展,展览展出了他近两年的新作。如果想全面的了解秦琦,那不得不提他于2010年在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个展“椅子也可以救人”,30多件油画作品,是他近5年来的创作总结,亦鲜活的呈现了秦琦的锐变。

  1990年代末,秦琦正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读研,他亲历了东北工业的衰落过程——工业转型时期,重工业为主的铁西区大面积拆迁的废墟,工人大批量下岗,废墟成为一个时代和集体的隐喻,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幻觉在一片废墟中破灭。秦琦的早期作品,在《西七路》中,手拿板砖的少年躲在墙后,似乎等待着什么目标的出现;《老板的儿子》中,身穿校服的小孩,正围观殴斗现场……秦琦以戏剧性、地方草根性的诙谐,将那个时代环境中年轻人茫然无聊的情绪表现出来。但我无法忽视作品中超现实感以及暴力的情结,但秦琦对此并不认可:“刚毕业进入创作也没有什么题材,主要是受周围的环境以及身边的人的影响,从叙事里边找到有意思的文本,也不是暴力,当时就是相对自我一点的题材。”

  而后,秦琦的创作又有了某种转向:“2004年到2005年变化多点儿,想把叙事不要那么多,因为叙事在里边也没个边儿,就放弃一点叙事,但是还有,画里边没说把什么东西都撇干净,还有一些东西,但是稍微没有那么多,不占那么大的分量。”在2005年的个展“永池”中,我们也许可以窥见他的尝试——画在纸张上的文字,甚至是空白的纸张。这种略带语言学研究倾向的、纯粹物化的描绘,却正是其寓言性形式和表现性情感的最佳表达。介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图像,暗示着秦琦一直在进行一种关于图像的叙事性的实验。

  黄燎原曾这样评价:“秦琦目前绘画的‘主要风格’,是画一些日常的、又有悖于日常经验的‘非生活生活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任何的事物都可以以“写实”的面貌出现,但出现的任何事物都“不禁”具有荒诞感。所有的事物都是以多重意义的身份亮相的,它们可以是子丑寅卯,也可以是甲乙丙丁,它们的身份随环境变迁而大相径庭。有时它们也像是一个扮演多个角色的演员,身份没有认同感,这就和秦琦上一代的中国前卫艺术家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

  2006年以后,破茧成蝶

  2005年后,创作大尺幅的作品成为一种潮流。在众多的展览中,秦琦的大尺幅作品亦十分引人注目——因为年轻,觉得那样能占优势,有一个竞争在里头,觉得占优势就那样画了一些。其实,对于秦琦的关注,还有一点,他开始了另一种绘画实验——在“文本”与画面间建立起一种微妙关联。《椅子也可以救人》通过“椅子”一词的画面意义的变化,实现了关于椅子在表现上的可能性。

  在秦琦的众多作品中,《船长》(2006年)是一件必须被谈到的作品,原因不在于其巨幅的尺寸(200×1150厘米),而是因为这幅画作在秦琦绘画实践中所预示的典型性,即用一种“静物画”的视角构建绘画。秦琦也表示肯定:“《船长》让我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也许很多人觉得作品尺幅大,在内容组织上也更为协调。”

  《船长》显然是从“椅子”系列中获得了某种启发——绘画按照静物画的基本方式来进行——石膏像、浓烟、鞍马、废船、青蛙垃圾桶、警车、平房与围墙形成的院落、还有三棵棕榈树等等这些全都被安置在长约11米多的画幅里,我们一般很难在合适的距离之外一次性看到图像的全貌,而只能以浏览的方式来面对作品的局部,局限的视域将画面一次次地人为分割,使得物像之间彼此不停的组合,而当我们通过摄影术得以看到作品全貌的时候,就会发现物象之间彼此独立,根本不在追随叙述的逻辑,而只依附于形式上的要求。

  对静物的开始,却是充满了机缘:“当时没有绝对想是静物画,有一些是生活中的,还有摆什么的,可能觉得从身边环境吸收东西好投入一点,从那儿开始转成这样了,相对从身边比较具体的环境画一些东西,后来慢慢发展成静物画之类的。”而对静物的选择,秦琦也有自己的标准:“我挑很朴实的东西,特别有现实感的东西去画。原来不觉得自己可能拿那些东西出来画,现在稍有信心才这样做的。我倒不是要拯救这些粗糙的东西,我的注意力其实在这些元素的形式化过程上。第一件入画的是椅子,作品名为《危险勿靠近》,是生活中的场景。它提供给我一个机会,让它作为一个词汇。意图不是强调它,因为强调方法比强调对象机会大得多。后来的《靶子》、《椅子也可以救人》,都是这样派生出来的。它们既是平常的,又超出了平常经验。词汇只是给我的一个提示,变化是建立在经验的积累上的。”

  听筒中传来秦琦的声音,沉稳的男声,饱含着东北的强调,生于陕西的他已在东北生活了二十多年,鲁美油画系出身的他从没离开自己的本行,2002年毕业后就留校于油画系执教。在和秦琦的交谈中,他十分亲和,仍是难掩某种羞涩。偶有清咳,他说烟抽的太多了。我似是能看到在画架前,伴着烟雾,秦琦手执画笔在描绘着什么。我所以为的孤寂与忧郁又被他爽朗的笑声打断了,他说还要去踢球,其实外面是一片晴天。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