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辈唐从祥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名家风采

张大千的双鲤鱼
时间:2018-04-08 10:13: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原标题:张大千的双鲤鱼

  一高士双手捧着盛有两尾鲤鱼的瓷碟,身体前倾,另一高士双手作揖,向前作承接状。这是张大千所绘《馈鱼图》中的人物形象。张大千作此画的时间是1940年,其时他正寓居四川的青城山中。因青城山水至清而无鱼,其友人从山外探访,专门带来活鱼,以解其口腹之欲。张氏感其义,写下此画以赠,遂成艺苑一段美事。

  张大千在画中题识曰:“庚辰春仲,孝慈老长兄枉过山中,携活鱼见贻,戏为此图,记之并拈小诗博笑。流人欲断黄腰米,故旧仍须赭尾鱼。何异猪肝累安邑,可怜仲叔是饥驱。大千弟张爰青城上清借居”,钤朱文长方印“上清借居”、白文方印“张大千”“却吹长笛过青城”和朱文方印“蜀客”。据此可知,画中馈鱼者,当为“孝慈”,而受赠者即为张氏本人。“孝慈”为张大千好友杨孝慈(1895—1956),原名延森,贵州毕节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曾在四川担任中央银行成都分行经理,是张大千早期重要的艺术经纪人和赞助者。张氏以“双鲤鱼”入画,既是写实,亦是隐喻两人真挚的情感。汉乐府有《饮马长城窟行》诗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后人遂以“遗我双鲤鱼”比喻鸿雁传书。此画中的双鲤鱼,也就从一个美味佳肴蜕变为两人情谊的象征。

  有意义的是,在张大千题识之外,画中尚有张氏、杨氏共同的好友林景敬、严庄、林思进、芮善、严式诲等人题跋五则,使其在艺术价值之余,兼具文献价值,亦为以张大千、杨孝慈为交游圈的民国艺苑谱写了一曲佳话。

  林景敬题云:“烟雨人传摩诘画,秋风我羡季鹰鱼。分明七里滩头立,王后卢前合并驱。是帧无惭三绝,不独画里有诗而已。故余承旨次韵,亦不能诗中无事也。敬斋携眷游山,走别有属,而孝慈兄亦复眼明足快,依样胡卢,终致大千手不停挥。家给人足,质诸同游,得毋相顾狂笑耶!灵隐景敬题。”钤朱文方印“林”。诗中言张大千画有王维(摩诘)逸韵,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无愧于诗书画三绝。

  严庄题曰:“折腰不为陶令米,有馈欣同子产鱼。省识穷通余事耳,天教张子作前驱。廿九年四月六日同孝慈、谷声先生、少和夫人暨内子哲香、怡女季儿游青城山,访大千于上清寺。大千喜为孝慈绘《馈鱼图》,遵嘱步韵,以博一粲。严庄并识。”钤白文方印“严庄”。严庄曾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与严式诲为宗亲,因其协助,张大千得以在敦煌可以近距离临摹接触壁画。

  林思进题曰:“丙穴从来擅蜀都,秋风何必忆莼鲈。今朝岂喜山厨饱,未觉金盘放箸无。大千戏为孝慈兄作此,亦戏为题句,清寂翁。”钤朱文方印“林思进印”。林思进(1874—1953),字山腴,晚号清寂翁,四川华阳(今成都)人,清代光绪间举人,历任内阁中书、成都府中学堂监督、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着有《中国文学概要》《清寂堂诗集》《清寂堂文录》《吴游录》等书,参与编纂《华阳县志》。

  芮善题曰:“杨子访我沱水居,要我为题《馈鱼图》。为言昔游青城寺,便馈张髯双鲤鱼。张髯起作淳于笑,驱豪写此以为报。几度披图取次看,图中人物各奇妙。一人鞠躬手奉盘,盘中赪尾何肥鲜。一人酷似髯之貌,拱手拜受神怡然。我思青城山林幽,地不通水鱼难求(淮南子语)。食鲂强说能辟暑,无条何计更消忧。髯今得之胜啖茹,不畜于池烹于釜。比似笼鹅换写经,交易而退各得所。我方屏迹近川泽,水清乃无鱼可获。临渊难结退后网,每食翻弹抱里铗。戏写长谣在画幅,笑谓鱼亦我所欲。迟君玉鲙授苏肠,此求应不类缘木。庚辰重九日,孝慈道兄属题,芮青时客沱水村舍。”钤白文方印“芮善”和朱文方印“敬于”,芮善(1880-1955),字敬于,一作敬予,江苏溧阳人,长期寓居四川,曾创建“蜀艺社”并任社长,擅画山水,富收藏,斋号一树冬青馆,张大千称其为“当代麓台”。

  严式诲题曰:“文潜妙墨甚诙奇,药鼎烹鱼杨少师。留与青城添画史,此间不可我无诗。作画烹鱼,余皆亲与嘉会,漫题小诗,藉附骥尾。孝慈道兄一笑,严式诲。”白文方印“严谷声”。严式诲(1890—1976),字谷声,又作榖孙,陕西渭南人,富藏典籍,着有《贲园书库目录辑略》,张大千曾为其作画多件,其中以《东坡笠屐图》和《西园雅集图屏》(均藏四川博物院)最为知着。

  诸家所题,均围绕张杨交游、张氏画艺与烹鱼赋诗的趣事所写,为本来平常的一段文人聚会加上了注脚,更为平淡的“馈鱼”增添了无限的雅韵。当然,张大千画双鲤鱼显然是有戏谑之意,体现其常见的诙谐与幽默,但在此画中,张氏以画笔诠释“遗我双鲤鱼”,在其本义之外,又平添一种诗情,更印证了张大千与杨孝慈之间诚挚的情谊。七年之后,张大千自江左归于蜀中,与杨孝慈再次相会于成都。彼时四川方有洪水之患,成都内外,几成泽国。张氏与杨氏相约同游西康,经雅安,渡泸定,到达打箭炉。在同游中,杨氏向张氏索画,张大千“游罢归乡,检点草稿为图”,最后绘成一本《跳锅庄》图册。这套现藏于四川博物院的精品人物画册,乃其与杨氏交游的又一证物,正如张氏自题所云:“偕游之乐,良足念也。”该画册与《馈鱼图》前后辉映,乃其早期艺术历程的印记。

  1.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