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动态

一代人的“父亲”
时间:2019-04-13 11:10:11  来源:文摘报  作者:  

   原标题:一代人的“父亲”

  38年前,一幅油画作品惊动全球。金秋晒场背景下,一张端碗喝水老农饱经沧桑的脸,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人的“父亲”。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的文化符号。罗中立是执着的。他一生只画一个主题。他专注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人数最庞大的一个群体——农民。他热爱故乡,心系农桑,讴歌“泥土上的英雄”,被誉为“中国的米勒”。他用饱含乡土情怀的画笔,为共和国70年风雨兼程、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画上了独具个人思想的色彩。

  《父亲》这幅画诞生的缘由是1980年的全国青年美展。那年除夕前夜,罗中立回老家,在住家附近的公厕旁,那幕司空见惯的守粪农民的场景,击中了他内心艺术灵感的那根弦。那个年代,各生产队都会派人入驻城里公厕。他们在公侧旁搭一个小窝,有时还会为此发生争抢、打架。罗中立还想到了在歌乐山读书时,在古道三百梯上常常遇到挑粪上山的农民。这些连接白公馆、渣滓洞的山路上,总是弥漫着粪土的气息。有一次,在快到山顶的地方,一位农民不慎将粪桶打翻,粪土洒了一地,路人纷纷掩鼻绕道而行,而农民却用手捧着,一点一点收集起被打翻的粪土。“我们除夕团圆的时候,他们却背井离乡蹲在阴冷潮湿的窝棚里。我们吃的粮食,不正是农民用他们视若珍宝的粪土种出来的吗?我们国家千千万万的人,不正是这些泥土上的英雄养育的吗?!”罗中立说。

  各种“守粪的农民”的手稿画出来以后,罗中立觉得画面太过于文学化,自己很激动,但是别人不一定明白,也不会激动。于是,他的构思从“守粪的农民”转向“粒粒皆辛苦”,画出了收获的农民,在地上、石缝捡拾稻粒的农民,转而又画出了生产队长、复员军人等一个个人物形象,总觉得这些都过于场景化。渐渐地,他的构思从情节场景转向突出人物的形象。他在画稿中尝试画上一个一个框,将人物的头像愈发地放大、突出,进而完全放弃了场景。

  让他最费神、花费功夫最多的是“父亲”的眼睛。原先的眼睛,昏花的老眼,瞳孔的血丝,浑浊的水晶体反射出来的晒场上的情景很清晰。有一天半夜起来,他将眼睛上的颜料刮掉了一点,“父亲”的眼神显得朦朦胧胧的。“这种感觉就对了。”他说,这样的处理反倒是最好的,“‘父亲’眼神沧桑迷茫中,有一种期盼和渴求。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眼睛,迷茫中又充满希望。”

  那个年代,人们习惯于将大肖像与领袖人物联系起来,而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农民的形象,用超大的画幅尺度、塑造伟人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就是要像颂扬英雄一样讴歌普通劳动者,这也是《父亲》这幅作品传递的时代意义。

  1. [内容来源:文摘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