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百家奖我的长辈莫文蔚颖儿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动态

大美70年·身边的变画
时间:2019-09-29 09:54: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原标题:大美70年·身边的变画

  20世纪50年代。那个年代,家是朴实无华的。有人用“四个一”来形容:一张床、一个搪瓷盆、一个暖瓶、一个痰盂成为家中的必备。几乎每个人的家里都是东拼西凑的“混搭”模式。除了“四个一”,大木箱和八仙桌就是家里的大件了。尽管物质生活还不是那么的丰富,但人们的精神却是相当地饱满。毛主席的画像被醒目地悬挂在墙面上。画面中央的一个竹编婴儿车,似乎是新中国第一代儿童的标配。

  20世纪60年代。家具成为生活主角大踏步地走进百姓家中。60年代的房间,“三十六条腿”开始登台唱戏,写字台、方桌、抽屉柜、板凳,这些朴素的木家具是家居的主角。格子布是那个时代的流行元素。毛主席像依然伴随着每一户人家。台灯、手电筒、雪花膏、黑白照片也悄然走进了生活。墙上滴滴答答的老挂钟让我们细细品味着当年的生活。画面中间的小木马似乎也在跟我们讲述着那个时候的童年故事。

  20世纪70年代。绿墙围、粉窗帘、大衣橱、床头柜……这些鲜明的时代符号使我们想起70年代。家中出现了会动的装置: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和自行车成为人们的宠儿。那时候人们穿着的衣服很多都是家中的这台缝纫机出品。那个时代被人们幽默地称之为“三转一响”时代。墙上挂着的黑白婚纱照片,小书柜里摆放的书籍,花瓶中插着的一束塑料鲜花,暗示着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品位。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满足。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电冰箱、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成为家中的“四大件”。几乎每个人的家中都有一本明星挂历。彩色婚纱照片成为那时候的时尚坐标。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玩具并不算多,但大都骑过这样的一辆小自行车,它承载着那份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0世纪90年代。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家用电器开始在百姓家中普及。摇滚的流行让年轻人爱上了吉他,打篮球是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和电视机连在一起的游戏机也让孩子们特别着迷,娱乐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个人艺术照被摆到桌面上,人们的审美出现了个性化的趋势。组合家具开始流行,储纳功能增强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人民物质生活的又一次飞跃——橱里装的东西变多了,房间也开始变拥挤了。

  21世纪。跨入21世纪,家已经摆脱了“模式化”“雷同化”的特点,开始有了差异性、独特性。人们的居住面积改善,结构设计更合理,采光变得更好。地面和墙面人们都加以装饰,居室中开始悬挂艺术品。电器趋向智能化,高科技的产品走入生活,就连书籍也由纸质变成了电子化,机器人变成人们的助手。我们探索的距离已经大到光年、小到纳米,太空已经不再遥远,望远镜让人们在家中即可仰望星空。

  【大美70年·身边的变画】

  本期主题:家

  创作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彤

  技术指导:曹春泉

  创作团队:王鹤臻、杨澜宇、赵倩、于筱婧、李佳泰

  国泰而后家安,“家”是我们的永恒话题。“家”是港湾、是寄托,是力量的源泉。“家”是怀抱、是希望,是团圆的所在。每个年代的“家”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她体现着每个时代人们的追求和信仰;体现着每个时代生活的水平和变化。中央美术学院徐彤老师带领学生们通过对空间的整合和设计,让我们直观看到时代和生活的变迁。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梳理空间,而是用三维的方式来表现“空间”,浅浮雕式的、空间挤压及堆叠的创作手法让人眼前一亮。您看到的不是一幅平面的绘画,而是一种看得到、摸得着的画作,艺术家们将设计后的空间用3D打印的方式呈现出来,再用绘画的方式进行精细的描摹,仔细欣赏,你会发现许多惊喜的细节,那样逼真,那样有趣,或许会唤起很多关于时光的回忆。

  1.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