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李一桐
内容页头部banner

科教

加强海洋观测研究合作伙伴关系
时间:2018-07-11 08:59: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7月3日至5日,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科技厅、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出版机构联合主办的“2018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亚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24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118家海洋科研机构及大学的150余人参会。

  会议以“加强海洋观测研究合作伙伴关系”为主题,与会者围绕海洋观测与预测、深海研究、极地海洋研究、海洋可持续发展4个专题,以主旨报告、大会报告、大会讨论等形式展开研讨,深入交流海洋科技发展经验,落实“2016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精神,聚焦建立海洋观测研究合作新型伙伴关系,加强技术与经验分享,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推动多领域合作,共同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科技的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

  主旨报告令人耳目一新

  在7月3日的主旨报告环节,英国海洋研究中心科技主任、国家环境研究委员会主席、国家研究委员会个人业绩评审委员会成员、G7集团海洋科学咨询顾问安吉拉·哈顿担任大会主席,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吴立新,美国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盖伊·马斯特斯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主旨报告。

  吴立新院士作了题为《海洋科技创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报告。吴立新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如健康、环境、资源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同时,在应对21世纪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时,也存在着六大挑战,包括海洋多尺度能量与物质循环、海洋和气候变化、极地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的生态健康、海洋的观测与预测。这六大挑战,单靠一个国家和地区难以充分应对和突破,必须汇聚全球海洋科技力量,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共同应对。

  吴立新还介绍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国际合作方面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分享了经验。他呼吁全球海洋领域专家共享资源,分享知识,交流经验,不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盖伊·马斯特斯就多尺度海洋观测问题作了报告。他表示,认识和保护地球,需要做很多工作,包括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策略,海洋与人类健康,灾害应对与地球观测技术创新等。他详细介绍了美国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建设的一个Argo项目,这个项目可以观测水下0—2000米范围内的海洋温度变化,收集深海区域一直到海底的样本。他同时指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有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也有相似的研究,希望能展开合作。

  百家争鸣 精彩纷呈

  7月3日下午,会议学术报告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学术报告由俄罗斯科学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所长维亚切斯拉夫·洛巴诺夫、美国海洋大气局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主任温卡塔查拉姆·拉马斯瓦米担任大会主席。

  安吉拉·哈顿、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海洋与大气所副所长安德烈亚斯·席勒、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地球化学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安东尼·克纳普等专家带来了精彩报告。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栽毅介绍,会议期间,19位国际知名海洋科研专家作了高水平学术报告,众多全球顶尖科研院所的专家展开学术研讨。与会专家充分交流思想与经验,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海洋科技面临的重大挑战,共同探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探讨通过国际合作,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聚焦建立海洋观测研究合作新型伙伴关系,分享经验,促进资源共享,共同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科技的挑战。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秘书长潘克厚强调,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充分考虑不同的国情、能力和发展水平,尊重各国的政策和优先事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网络,实现海洋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全球化格局,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化创新网络布局,凝聚起更为强大、持久的海洋科技创新力量,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1. [内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