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
“听了秦腔,肉酒不香”,这是作家贾平凹在《看戏》一文中的说法。他如此描写农村看戏盛景:“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树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鼓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此情此景,也让我想起小时在农村看戏时的情景,那些年,乡戏是乡村节庆的重头戏,但现在,基本看不到戏曲在乡村有任何生机了。
时至今日,乡村仍然需要戏曲的滋养。且不说,我国诸多戏曲本来就生长于民间,单就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而言,戏曲也应尽绵薄之力。根据三部门的《实施方案》,县级人民政府将戏曲进乡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后一种纳入操作简单,政府花钱请一些戏曲表演团队进乡村表演即可。但是,“请进来”的未必是乡村观众喜欢与欣赏的,也未必达得到理想效果。
因而,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成地方推动戏曲进乡村的重要抓手。鲁迅小时看社戏,贾平凹看秦腔,为何都有深刻印象?就在于那戏那人那场景接地气。
关键词:实施方案,地气,乡村,秦腔,贾平凹,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看戏,服务体系建设,树杈,社戏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