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4天的教师专题培训结束,学员们“毕业”了。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教育价值。2015年以来,“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新站高新区率先行动,积极作为,被选为合肥市“戏曲进校园”活动示范点之一。今年以来,为突破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推进瓶颈,新站高新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强化师资力量,做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者,向学生传授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确保“戏曲进校园”落到实处。
走出去24位音乐教师 赴浙江专题培训
为期4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是对于新站高新区的24名音乐老师来说,这是另一场征途的开始。为让戏曲教育扎根于教育,扎根于新站高新区的青少年心中,切实提高全区音乐教师的戏曲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7月2日至5日,新站高新区组织24名音乐教师走进美丽的浙江音乐学院,开展4天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教师专题培训。
此次培训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邀请了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朱为总,越剧尹派第六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王一敏,国家二级演员金彩芳三位大师亲自为大家授课。
培训期间,老师们系统掌握了中国戏剧(戏曲)的基本特征与内涵、戏曲表演的舞台性结构,以及不同剧种舞台表演的关联与相互影响等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越剧经典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切身体会越剧的咬字、归韵和声腔特点,以及小生、花旦两个不同行当的表演方式和演出技巧,亲身感悟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新站高新区早已意识到,教师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意义极大。因此,今年2月份以来,该区组织全体音乐教师走进安徽大剧院观看锡剧《珍珠塔》、京剧《抗倭名将戚继光》、黄梅戏《遍地月光》等经典剧目,强化其对戏曲名家、名段的直观影响和审美能力,有效强化了音乐老师对戏曲艺术的直观感受和文化认同。
请进来 外聘专家优化戏曲师资队伍结构
今年三月初,伦先小学黄梅戏班迎来重量级指导专家——国家一级演员、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教授韦京东主任。他是中国首批MFA硕士研究生,我国第一位戏曲表导演艺术硕士,第一位双师型黄梅戏专业“学科带头人”,被授予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大家”称号,中国戏剧家会员。
孩子们的虚心好学、谦逊有礼给韦主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韦京东第一次来到校园见面授课就喜欢上了孩子们。课上,从基础的兰花指、兰花拳、兰花掌,到“嘴笑”、“眼笑”、“脸笑”的“三笑”,再到“三眼”、“三口”等基础知识和身段指导,韦京东都不厌其烦地悉心教导,用独特的韦式幽默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要领。可爱的孩子们也表现出极强的模仿和接受能力。仅一个小时的教学时间,教室内传出的《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的唱段,让人惊喜!
据了解,为筑牢师生的戏曲艺术理论基础,优化戏曲师资队伍结构,截至目前,新站高新区已经邀请名家、专家走进各中小学开展戏曲知识讲座30余场。除了黄梅戏外,其他各个戏种均有邀请。如4月18日,在喻岗分校小剧场内举办的戏曲名家艺术讲座暨名家名段进校园活动中,特邀的名家是安徽省京剧院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董成老师。
董老师自幼学习京剧,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他结合自己学习京剧的经历讲解了京剧的发展过程,详细介绍了京剧的行当、流派等。最让人激动的是董老师现场演绎了京剧《文昭关》和《党教儿做一个刚强铁汉》经典唱段,声情并茂的演绎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国粹京剧艺术的魅力。
深研讨鼓励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课研和申报
中华戏曲是一种大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
把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戏剧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孩子们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上、向善。
为此,在推动“戏曲进校园”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提高学校音乐教师的戏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方面,新站高新区鼓励学校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教研课题申报工作,不断丰富新教育内涵。其中,由合肥市第七十一中学副校长王利红负责的《黄梅戏进中小学校园实验研究》通过区级审核,正在履行省级课题申报程序。
该课题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并通过编写、推广《黄梅戏赏析系列读本》,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最终实现全区80%的在校学生知晓黄梅戏知识,60%的学生看懂黄梅戏,40%的学生爱看黄梅戏,5%的在校学生有一定黄梅戏表演能力的发展目标。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