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戏曲

《华夏儿女庆回归》戏曲晚会走进香港
时间:2017-07-17 16:35:59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中国文化传媒网  

   情牵二十年

  ——《华夏儿女庆回归》戏曲晚会走进香港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生票友演唱《四郎探母》选段

  

 

  来自香港幼稚园和小学的小票友演唱《苏三起解》选段

  朱龙斌 本报记者 刘 茜

  20年前,香港新光戏院张灯结彩,丝弦声声,《庆回归京剧大汇演》晚会见证了香港民众欢庆回归的神圣时刻;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国粹京剧又一次唱响香江之畔。近日,湖北省京剧院在香港新光戏院演出《华夏儿女庆回归》大型戏曲晚会以及《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秦香莲》《乌龙院》三台大戏。作为文化部对港澳文化交流重点项目,此次演出活动为香港回归20周年献上贺礼。

  此次演出的“打炮戏”为《华夏儿女庆回归》戏曲晚会。除了湖北省京剧院专业演员的表演,香港幼稚园和小学的小票友演唱的《苏三起解》、香港大学生与美籍华人演唱的《坐宫》也轮番上阵,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次活动内容创意、策划组织都与1997年在香港举行的《庆回归京剧大汇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年前香港舆论界用 “世纪汇演”“盛世元音”形容那场演出。来自内地的名角梅葆玖、谭元寿、马长礼、刘长瑜等,与香港名票李尤婉云、谢许萍苏、钱江、丁蕾蕾等联袂献艺,八天连演十台戏。

  文化部原艺术局副巡视员林瑞康20年前亲历了那场盛大的汇演。此次活动她受湖北省京剧院之邀,为活动献计献策,付出了很多心血。对于此次演出,林瑞康认为,通过戏曲艺术共庆回归,表达爱国爱香港的拳拳之心。“让这些孩子包括大学生参与这个活动,他们都会记忆深刻。”

  着名京剧演员、湖北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坦言自己虽然曾多次来香港演出,但是这一次却因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心情格外激动。

  香港着名企业家、香港上海总会原会长、香港振兴京昆传承中心创始人李和声是京剧票友,会唱花脸、拉京胡,致力于推广京剧。他说:“香港文化是多元而包容的,我们对京剧艺术很热爱,这次湖北省京剧院的艺术家到香港,对香港京剧界、昆曲界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对比20年前的京剧界群英会,此次香港演出阵容依然强大,100多人的演出队伍包括了朱世慧、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万晓慧等。除了开场的《华夏儿女庆回归》,这次演出的其他三场都是经典传统戏,剧目安排也是经过了精心考虑。朱世慧说:“湖北省京剧院到香港来演出,只有四场,但是我们筹备时间长达一年之久。考虑到香港实际情况和剧团优势,决定演这几出经典传统戏。”

  香港振兴京昆传承中心创始人顾铁华说:“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香港发扬京昆艺术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为了推广京昆艺术,李和声、顾铁华3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了京昆通识课程班,他们承担教学费用,从最初几个学生发展到上学期将近200名学生踊跃报名。两年前他们还组织举办了“姹紫嫣红——中国传统戏曲曲艺进校园巡演”,把京昆、苏州评弹、越剧等推介给香港学生。

  中国京剧艺术网负责人朱龙斌说,作为从事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京剧艺术的专业网站,能参与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庆典活动是莫大的荣幸,更加坚定了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林瑞康希望借这次活动的机会,探索做更多、更具体的传统文化深耕的事。她认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细分不同人群,针对少年儿童可先从“减法”入手,比如普及戏曲不一定是要将每个孩子培养成演员,而是给孩子讲故事,讲传统美德,让他们领略国家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

  20年来,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融合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我相信每位国民都应当发扬。”李和声已年过九旬,仍为弘扬京剧壮心不已。林瑞康也激情满怀寄语未来:“只有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实事,才能让传统文化在香港普及。”

  1.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 [内容作者:中国文化传媒网]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