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戏曲

首届戏曲艺术节经典秦剧《三滴血》乌市演出
时间:2017-07-19 16:05:52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  作者:梁淑芳  

   

 

  7月16日晚,有百年历史的秦腔经典名剧《三滴血》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的舞台上演,这也是该部戏曲名剧近三十年来首次在乌鲁木齐登台演出。记者张利民摄

  7月16日晚,有百年历史的秦腔经典名剧《三滴血》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的舞台上演,这也是该部戏曲名剧近三十年来首次在乌鲁木齐登台演出,从乌鲁木齐四面八方聚来的“秦腔迷”们在时代更迭中体味到传统戏剧永恒不变的经典魅力。

  当日19时许,天空下着小雨,距离演出开始还有两个多小时,就有市民来到剧院门口排队等待进入。

  21时,能容纳近600人的剧院已经座无虚席,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

  

 

  《三滴血》 取材于《阅微草堂笔记》,讲述的是一场关于“滴血认亲”的故事,该剧塑造了一个封建官僚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批判了主观、教条的思维方法。记者张利民摄

  

 

  戏剧描写一个糊涂的县官晋信书断案不作调查研究, 自信书本上“滴血认亲”的办法可靠,从而活生生地拆散了人家亲生父子,又使一对将要结为夫妇的异姓姐弟负屈含冤。最后,这个县官为了压服和反驳受害者的强烈控拆和翻案,进一步再证明自己滴血认亲的办法准确无误,又把另外一对明落眼见的亲父子叫来当堂滴血试验,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承认滴血认亲实属荒谬,坑害了良民百姓。记者张利民摄

  作为有百年历史的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是首次来乌鲁木齐演出,并第一次与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合作演出《三滴血》。

  当演员唱到“两造讲的都有理......”、“祖籍陕西韩城县......”、“五台县官太懵懂......”、“你二人原是一胎养......”等几段经典唱段时,就有观众跟着小声哼几句,过过戏瘾。

  

 

  演出现场里的市民观众们。记者张利民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听戏的观众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人,还有不少“小观众”。

  王永昌是一名老戏迷。作为老家在陕西的他对《三滴血》经典唱词烂熟于心,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跟唱、打拍,到精彩处便拍手叫好。

  “能近距离感受经典很幸福。”70岁的王永昌这样形容看戏后的心情。

  

 

  演出中的秦剧演员。记者张利民摄

  《三滴血》是由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编剧,创排于1917年的《三滴血》堪称秦腔经典,在这出戏即将迎来诞生百年之际,易俗社将这部名作进行了重新精编打磨。王芷华、张保卫两位知名艺术家参与了对该剧进一步精排,演奏家卢东升亲任乐队指挥,在众人合力下,剧组对《三滴血》的音乐唱腔进行深入挖掘,剧情节奏、舞台呈现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继续阅读:

  创新秦腔艺术表现手法 传播传统文化

  16日,易俗社将《三滴血》带到乌鲁木齐,演出现场火爆,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赢得业内外一片赞誉。《三滴血》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三滴血》的火爆也让秦腔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秦腔离开了发源地陕西、甘肃,如今在乌鲁木齐是如何继承发扬的?

  就此,记者采访了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团长王永立,陕西易俗社党支部书记、社长惠敏莉。

  当日20时许,惠敏莉在化妆间准备,她饰演的是贾莲香,说起这部戏最突出的成就,惠敏莉说,它沿袭了明清传奇以“双线结构”为基础的编剧传统,保持了古典戏曲经典中最繁复的“三审三问”“双生双旦双团圆”的故事模式。

  舞台上有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丑等多元行当的表演,不集中在某个人身上,每个演员都有发挥演技的表演空间,是一场“以戏包人”的演出,这种充分张扬行当表演的舞台风貌,最大程度地发挥着演员对于角色的塑造之力。

  除了《三滴血》,西安易俗社现有剧目《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夺锦楼》、《柳河湾的新娘》、《秦腔》等数十本戏及四五十个精品折子戏。

  

 

  7月16日晚上,来自秦腔故乡陕西的秦剧演员们正在演出。记者张利民摄

  事实上,作为有百年历史的戏曲社,易俗社也是第一个集戏剧表演及教育为一体的表演团体,在过去的发展中,先贤们留下了880余部文本等珍贵资料。

  对于这些宝贵的财富,需要继承和发展。惠敏莉说,已经尝试把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貂蝉》等做成动漫的形式,在中小学生群体进行推广。

  此次《三滴血》在乌鲁木齐市首届戏曲艺术节的演出交流,让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收获颇多。

  《三滴血》对于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来说,并不陌生,其实,在30年前曾演过,因行当限制等原因,退出了舞台。

  乌鲁木齐秦剧团起源与1890年清末的“新盛班”。1959年,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正式成立。先后创作排演了《杨门女将》、《白玉楼》、《铡美案》、《银屏挂帅》等500多出剧目。

  常年坚持演出,让秦腔在乌鲁木齐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有七十多名演职员。从2012年起,每年剧团都走进社区、学校、部队等,带来七十多场惠民演出。每年也会和兰州、西安等地的剧院交流演出。

  “艺术必须要交流学习。”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团长王永立说,这是第一次与易俗社合作,但双方已经达成了“友好联盟”意向,在业务建设方面进行交流,后期会有双方学习和演出小分队相互“取经”,从而丰富演出剧目。

  王永立说,通过这种方式让优秀演员再现经典,让优秀经典塑造演员,让秦腔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

  1. [内容来源: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
  2. [内容作者:梁淑芳]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