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戏曲

中国戏曲文化周上两个女人的绣花梦
时间:2017-10-02 19:26: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中新网北京10月1日电(记者 陈建)戏曲和刺绣的“艳遇”,成就了中国戏曲文化周的一个独特展览。展馆中,72岁的潘玉珍,身着苗族盛装,随手拈起一枚12号绣花针,把劈成六分之一股的如发丝线,灵巧地穿进针眼。那枚纤细的绣花针,只有2厘米左右,比一元钱硬币的直径还短。

  

 

  9月29日-10月3日,“梨园春色·百年绣梦”依文时尚传统手工艺及戏曲文化展在北京园博园举办。图为苗绣传承人潘玉珍现场展示刺绣技艺。 陈建 摄

  这是正在北京园博园举办的依文传统手工艺及戏曲文化展上的一幕。该展览作为国庆节期间中国戏曲文化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京郊园林中,展示梨园春色中的一针一线、绣梦人生的亦苦亦甜。

  

 

  “梨园春色·百年绣梦”传统手工艺及戏曲文化展由依文·中国手工坊和中国戏曲学院共同主办。图为昆曲表演者黄佳蕾现场表演《游园惊梦》选段。 陈建 摄

  潘玉珍告诉记者,她从7岁开始,便随母亲学绣花、织布、纺纱。在苗族传统中,绣花的功夫几乎是女子的安身立命之本。

  通常,苗族女孩从十二、三岁就开始织布、绣嫁衣,经过五、六年日日夜夜的穿针引线,一整套嫁衣便成为年轻女子的“名帖”——嫁衣如其人,是否心灵手巧、贤惠温良,从绣品的细节中都能看出来。

  

 

  “梨园春色·百年绣梦”传统手工艺及戏曲文化展9月29日-10月3日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园博园欧洲园举行。图为展出的京剧《穆桂英》(前一)戏服。 陈建 摄

  如今,潘玉珍是中国时装行业领军企业依文集团的中国手工坊的绣娘。凭借60多年绣龄和过硬的手艺,她成为苗绣传承人之一,每月收入2万多元人民币。

  潘玉珍的绣梦人生,源于一位北京女人。她叫夏华,曾经当过中国政法大学老师,1994年辞职下海,开办服装企业。

  在展览现场,夏华回忆起15年前,她带领设计团队去贵州深山寻找创作灵感的情景:初到黔西南山寨,简直惊艳了!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女人们都会织绣。

  更奇妙的是,每种刺绣图案既是独特的美学纹样,背后又浸透着少数民族的神话、诗歌等文化遗产。比如一张人物绣片,苗族绣娘能娓娓道来:“这是蝴蝶妈妈和水泡恋爱,生下12个孩子,其中一个是姜央,我们的祖先。”

  夏华对绣娘们说:这就是艺术啊!但语言不通。绣娘们对夏华说:这只是我们的日子,而且是贫穷的日子。

  “每一位传统手工艺人都很了不起,像散落在深山的明珠,等待我们挖掘整理并赋予时尚意义,让她们成为有价值的群体,活下来,火起来。”夏华说。

  2006年,聚焦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依文·中国手工坊成立。夏华的团队往返于大山与都市,挨门挨户走访、鉴别、认证,把织绣图样输入数据库。

  15年来,夏华带领依文和她的绣娘们,用公益的心和商业的手法,创办了中国手工艺文化元素输出及服务平台。

  

 

  北京时装企业依文集团常设中国传统手工艺传习基地。图为中小学生在传习基地学传统手工艺制法。 陈建 摄

  现在,象潘玉珍一样的绣娘,在依文·中国手工坊中有5000多位。

  她们有的来自苗族、彝族,有的来自布依族、侗族……这些默默无闻的女人,虽然身处中国西部的层峦叠嶂中,但靠手艺、靠绣品,在全世界打出响当当的名号。

  迄今,在中国西部大山深处,依文建立了13座手工艺博物馆,整理了3000余种中国传统美学纹样,以“发现、整理、创新、应用”的精准扶贫模型,对贫困绣娘培训到人、订单到户,让大山里的绣娘获得永久脱贫的能力,过上“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日子。

  通过互联网平台,远在巴黎、意大利、伦敦的设计师,也可以与深山中的绣娘联络,手工坊的工作人员当“翻译”,将每一位绣娘的个体价值整合为中国绣娘的整体价值,让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发光。

  夏华说:“这不是一门生意,这是一项功德。”

  1. [内容来源:中国新闻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