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礼,哪个才是儒家的最核心的因素?这个问题争论由来已久。前辈学者大致也分成两派,侯外庐认为是礼,郭沫若认为是仁,他们各自身后都站着不少人。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杜国庠是主笔之一,他持的观点却与侯外庐不同,坚持仁是儒学核心的观念并体现在所着侯主编的思想通史文字中。
仪礼从表面看是各种繁文缛节,本质上是人格的外在化,进而是文化精神的外化。强调礼的价值者认为,弄清楚礼也就理解了所有传统文化的核心甚至全部。但是,礼比仁有更久远的渊源,遗存着更久远的遗存、概念和文献,时过境迁,因为文献和概念所表述的事物已荡然无存多有时日,因此很多记述已经很难弄至透彻。仁作为一个思想史概念成熟和确立于孔子思想体系,涵括了西周乃至春秋以来的各种德政善行,可谓是一切善的内化。甲骨文里没有“德”字,因此殷商人很可能没有“德”这个观念。而从西周早期政治观念看,“德”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观念,德堪称是周王室赖以壮大的必须。从古公亶父拒战让壤,到“西伯阴行善”,呈现出一种忍让谦和的政治态度。从金文或《尚书》中周公对诸侯训诫看,犹可察见其谨慎的政治风格。由此可见后来成为伦理概念的“德”,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先有“德政”,然后才有更广泛的“德”观念,包含所有善。礼也好,德也好,都是西周时代形成的政治传统,跟商代的贵族战争法则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更可能转化成社会普遍观念。于是,更晚的仁出现,则包含所有美好。跟礼相比,仁在早期有更明确的价值取向,或许因此更接近文化精神的内里。跟德相比,仁没有德的政治属性,成为一种普遍人格特质。从德到仁,大约是一个普遍的善从政治观念到伦理观念变化的过程。
《礼记·乐记》云:礼乐皆得,则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看起来有“德”即可“得”,宛如一种买卖。先秦诸子对于周取代殷商一事,大致也是从道德取舍的角度来为周王室的暴力革命寻找合法性。西伯阴行善,不仅行出来德,也行出来孝。西伯行善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关爱鳏寡弱老。跟许多早期文明相比,周文化中的“孝”有一定创造性的意味。远古时期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往往存在过遗弃老幼的习俗,一些原始部落的神话中就不乏丧失劳动力的长辈被遗弃的内容。周文王善待老人,不能不说是生产力落后时代的创造性举措。孝文化的起源,或许于此。姜太公当年就是因为听说周部落老人好吃好喝才投奔过去的,这是以孝治邦最早的大丰收,故而后世试图以孝治国者不乏其人。
对于孝文化的批评,以往论者往往认为是老人政治的产物,或者是家长政治的产物,当权者为了自身利益而过分突出晚辈对长辈的服从与尊敬。但事实上元老政治在上古并不明显,如果元老政治在中国能遗存较长的时间,或许后来的社会形态会有较大的不同;为了某种利益而杜撰某种观念,这在远古或许也不大可能能完成。相反,不论是德还是礼还是孝,都有比较明显的实践的痕迹,都有一个由政治而社会的路径而非由社会产生进而政治化。
跟殷商文明相比,西周文明的触须无疑密集和细腻许多,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基础思想和观念的奠基与塑造。周人不仅将礼演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也将王室与平民之间的关系阐释出一种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温情脉脉的德政,进而在一个自觉思想家那里完成了民族精神核心的沉淀与转化。从西周的奠基到春秋末年的转化,是一个长达600年的漫长过程。虽然有许多偶然可以改变这其中的进程,似乎又百折不挠地朝着一个方向演进。这其中的力量到底来自本民族天然的人格,还是来自侥幸成为资源支配者的突发奇想,还是自然丛林生态与这块土地的地理特性所决定,不得而知。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