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现代教育

教育行业风向标:《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
时间:2016-01-25 17:45:59  来源:  作者:  

  2016年1月20日14时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主持召开《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第二次专家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专家出席研讨会,针对蓝皮书初稿进行审核研讨,将《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白皮书》正式更名为《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并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预计2016年3月底《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将对外公开发布。

  2016年1月20日14时整,《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第二次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准时召开。《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项目由“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拓思德科技联合打造,旨在汇聚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和大数据专家智慧,打造首份权威的面向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行业报告。会议上,杨现民博士对蓝皮书主体内容和撰写思路进行了总体介绍。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前期工作和蓝皮书的重要价值,对结构层次、体系编排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藉由专家建议,正式将《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白皮书》更名为《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并预计将于2016年3月末对外公开发布。

  权威专家团体审核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中央电教馆研究员刘雍潜;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现民;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外国教育信息研究室主任陈海东;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唐斯斯;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操晓春;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数据部副主任张生;北京教育网络与信息中心副主任田鹏;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詹伟华;国家开放大学副研究员,信息化部(工程中心)副处长魏顺平;北京大学副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木根;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孙众等。

  国际视野,引领教育改革

  研讨会伊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中央电教馆研究员刘雍潜对蓝皮书初稿进行了点评:作为行业内首份权威评论性报告应该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站在国际的高度进行切入,针对目前国内没有定义的数据与大数据进行详细阐述,在给人冲击性的同时,让大家学到前端知识。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操晓春;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数据部副主任张生等专家同样指出国际化的重要性,前端的数据收集、处理手段的必要性。

  案例深析,解读行业奥秘

  余胜泉教授结合初稿中的具体内容给出了宝贵建议:案例可以国外国内混合使用,从国际化的视野透析中国教育的案例,可借鉴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挖掘行业奥秘,对中国教育提出一些指导借鉴意义。

  问题导向,直指融合根源

  研讨会上,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唐斯斯针对主体脉络提出以下建议:应依据15年国家提出的《大数据行动纲要》出发,从大背景、大问题切入,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明的实际问题入手,再融合教育大数据的特殊性,利用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直指教育与数据融合根源所在。

  北京教育网络与信息中心副主任田鹏;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詹伟华;国家开放大学副研究员,信息化部(工程中心)副处长魏顺平等专家也就该问题给出宝贵的建议。

  数据整合,汇聚前端资源

  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外国教育信息研究室主任陈海东在会上指出:不能把基础教育大数据的概念和信息化混为一谈,对于教育来说有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美国的k12,联邦教委重视数据建设,已形成一套对应的解决方案并有法律保障,同时每个部门都有抽样体系,来完成数据的整合。

  北京大学副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孙众等专家对数据与大数据的区别,数据的整合分类,资源共享共通等问题提出了自身看法,对数据整合,资源互通表支持态度。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赛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赛迪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1. [内容来源:]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guohui]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