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现代教育

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解释逻辑和价值定位
时间:2015-12-29 10:33:00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  作者: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凡勇昆;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邬志辉

  一、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解释逻辑

  对于教育现代化,不同的学者表达了多元的理解形式,例如,教育现代化是超越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过程,是教育现代性不断实现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等等。人们对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解体现了时间、空间和系统等向度的思考,既有对“传统”落后教育状态的批评和对“未来”教育现代性的想象,体现着系统论中整体与部分的互动机制,同时也反映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一种追赶心态。在农村教育的语境里,现代化则意味着在农村地区和面向农村人口的不同教育形态、阶段、形式和方式的教育要以全面理性为最高原则,根据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要求,全方位变革不相适应的传统教育,使之向合理性与效率性相统一的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农村教育现代化要求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以及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这既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延展性的目标体系。为了更好地理解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是否割裂?

  学界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体现了一个重要共识:教育现代化是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在人们看来,传统教育在很大意义上指向一种落后、过时的教育,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活力、教育失衡、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教育效益水平低下等维度。与之相比,现代教育则代表着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宜的教育,“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教育的集中体现。因此,现代教育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明的形式”,这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有着相通之处。传统社会的特征体现为封闭系统,社会结构是非平衡状态,是“死”结构,缺乏创新和活力,与此相对的现代社会则是开放系统、社会结构高度有序,是动态有序的活结构,具有自我持续进步能力。[1]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并非完全割裂,更多的人对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转化形成了基本共识,即教育的现代化并非是完全抛弃传统教育的一切,而是要对传统教育进行合理的改造、继承、创新,这是一个必须经过长时期认真反思的扬弃过程。

  (二)农村教育现代化是过程还是目标?

  为了回答农村教育现代化是过程还是目标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现代化抑或教育现代化是过程还是目标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些研究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等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逐渐转化。有些研究者认为它是为当前社会发展设定一个理想、目标或者标准。我国教育政策中会经常出现诸如“到未来的某个时间,我国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百分之几”的目标,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此中的“百分之几”就成了衡量是否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体。我们认为,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一种“质的转换”,而且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转换过程”。显然,现代化中的“化”是问题的关键,“XX化”有两种解释:一指某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指一种“质的转换”;一指某种事物向某种性质或状态所作的改变或变化,指一种“转换的过程”。[2]由此不难发现,农村教育现代化有着与教育现代化和现代化类似的双重特征,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预设的目标或标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语境下彰显出不同的发展主题。

  (三)农村教育现代化是反现代化吗?

  有一部分人认为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应该被消灭掉,县城教育才是教育现代化的未来。一些地区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布局调整规定的任务,或者为了“提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水平,故意曲解“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原则,置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和我国政府的政策规定于不顾,对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以及教学点大肆地撤销或者合并,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许多问题。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现代化是否是一个反现代化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农村教育现代化仍然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理由有如下三点。

  1. [内容来源:《教育科学研究》]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angbian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