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日报记者黄碧云通讯员吴海桐
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一场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的专业解读,拉开了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的序幕。因佛山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成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手新华社《了望东方周刊》,为佛山颁发了“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
“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出要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城市内部各种资源必须要协调发展、合理开发。
将可持续发展由抽象到现实并发展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可持续工作的能力,这是一个根本的教育事业。800万常住人口,近400万外来人口,超8000亿元gdp,这三个数字体现了佛山经济实力和社会的复杂性。因此让教育与发展相互协调促进,是佛山前进的必然追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重要内容,佛山必须大力营造改革氛围,确保这项改革见行动、有成效,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市委书记刘悦伦说。
市委副书记、市长鲁毅也要求佛山教育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优质化的教育需求,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站在这个角度,“十二五”期间,佛山不断推进教育均等化、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完善教育改革发展保障能力建设,让教育成为实现佛山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城市跃进的软性实力
以现代化教育
护航现代化城市
据专家分析,从18世纪末至今,世界教育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次是农业时代教育向工业时代教育的转变;第二次是工业时代的教育向知识时代教育的转变。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城市而言,第二次教育现代化的压力已经到来。
有句妇孺皆知的名言,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又说:“教育工作中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这些名言都从国家发展的层面,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间的博弈,归根结底取决于软实力的强弱。相较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属性,教育更成为一种优势资源,成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考量因素。毗邻广州、处在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的佛山更是如此。
迈不过现代教育的坎儿,将难以在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意识到此,佛山试图走出教育从传统教育模式到现代教育模式、从普及型教育到提高型教育、从教育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之路。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总体目标,佛山相继出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方案等30多份重要政策文件,加强硬件软件建设,多管齐下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佛山全市教育装备总投入达7.9亿元,教室多媒体化率99.8%,学校100%建成校园网,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音乐、体育、美术器材配备、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等生均值都位居全省第一。在珠三角九市中,佛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位居前列。
不仅义务教育的均衡优质标准化加速,学前教育上,佛山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资源逐年扩增,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60%。普通高中方面,则呈现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态势。在全市现有60所普通高中中,100%学校都是优质学位,100%通过省级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49%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验收。
翻开佛山教育发展年报,一个个金字招牌更让人惊叹:2009年到2010年,顺德、禅城、南海、高明、三水五区相继建成“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2013年获得全省首个“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称号;2014年,全市五区全部通过督导评估,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称号。
连年来,佛山高考成绩均居于全省前列,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6%,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优良率达85%,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今年秋季入学,家住广州的广东新人类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金存把原来远在北京读书的女儿,直接送到了位于南海区里水镇的华师附小恒大分校;看到女儿在三水读书成绩越来越好,台商黄柏诚又把适龄上学的小儿子送到了三水实验小学……
在佛山现代化城市前进的道路上,现代教育吸引力日渐彰显。
以人为本的教育导向
让新老佛山人共享发展成果
纵观佛山教育发展,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到优质高中,各项办学水准均居全省前列。市教育局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已建立起结构合理、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协调优质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市民对教育需求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转化,因此当前教育部门工作重点是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市教育局局长毛永天说。
但无论硬性指标多么漂亮,佛山都深知:教育始终还是为了“人”。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可持续、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有效发展,是时代赋予佛山教育的使命。
因此,佛山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特别是参考借鉴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有效的评价思想和做法,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新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指标体系,“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具有佛山特色”,逐步打破唯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局面。
如今在佛山,特色教育学校遍地开花,文艺、体育方面特别突出。去年除夕,当马年钟声响起,央视春晚节目《年味儿》登场,来自佛山的龙狮和大头佛娃娃登场,摇头摆脑,左右跳腾,烘托浓浓的岭南年味儿。这4个大头佛就是南海区西樵镇民乐小学的小学生扮演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今年,在佛山拿下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的同时,也正式获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注重立德树人的同时,佛山教育也将以人为本的内涵拓展到更广的范围。在佛山开了5年出租车,新协力公司的陈师傅很少像今年中秋那样盼着换班后早点回家。9月1日开学前,他在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为儿子办好了四年级的插班手续,把儿子从老家肇庆接到了佛山,今年中秋节因此成为多年来陈师傅一家难得团圆的日子。
像陈师傅这样,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佛山公办学校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截至今年,佛山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读公办学校人数已达26.4万人,占全市非户籍在校生的71.05%。这一比例,在全国仅次于苏州。
为了让佛山教育发展的成果覆盖到每一个在佛山生活的人,佛山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为民生之首。在全省率先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逐年加大免费义务教育保障力度,完善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权益,完善教育扶贫助学体系等等。
细梳其中的惠民亮点,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的非户籍在园儿童,能享受每月的补助金;城乡同步地对全日制中职学校学籍在校学生免除学费;针对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或多重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启动“送教上门”工程……佛山每一项都是率先之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全市教育总投入达到793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累计达59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教育总投入增加396亿元,增长率达99.75%。
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
撑起佛山制造不断前进的脊梁
其实,可持续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更是“不停顿”。在德国,以产为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被世界公认为其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诀。
改革开放后佛山高速发展了30年,以草根经济为基础的这片土地,一方面迎来了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迈出了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互联网+行动计划、粤桂黔高铁经济合作区等新路。面对制造大市的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人全面、可持续、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有效发展,也成为了时代赋予佛山教育的历史使命。
为此,佛山秉承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争创全省第一个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市。几年来,先后出台多份政策性文件,并提出改革试点任务30条和改革项目30项,形成“30+30”的战略部署,在全省肩负起国家、省、市三级共15个试点项目和6个示范项目的改革任务。今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也吹响了建设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号角。
行进中,改革不断覆盖和扩展佛山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其中,招生制度首当其冲,佛山陆续实施了逐年提高全市优质普通高中招收指标生、公办普通高中全面取消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实施免试就近入学、中职实施分类招生、民办初中取消笔试实施面谈等做法。与此同时,在关系企业命脉的职教方面,佛山吸收世界经验,全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