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1上午,九位顶级学者亮相“禅与中华文化”2019九华山公益论坛,中国书院学会会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雷泉,着名文化学者、世界汉学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基金会主席龚鹏程,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教授海村惟一,韩国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崔锡焕,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蒋韬,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Mario Poceski,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Wendi Adamek,池州学院教授、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尹文汉等轮番登台,谈禅论道,为现场观众呈现出一场高水准的学术盛宴。
朱汉民首先代表中国书院学会向池州市阳明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指出书院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非常典型的形态,无论是古老书院,还是新兴书院,都将有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随后的主旨发言上,他以“禅与士大夫精神”为题,分析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两个重要的精神面向:入世与出世,执着与超脱,忧患与喜悦。朱汉民认为,士大夫精神不仅仅是追求救时行道,名节相高,还追求一种洒落、自得、闲适、安乐的精神境界。士大夫精神的“圣贤气象”,主张将人伦日用与精神超越结合起来,与禅学的不二之法、理事圆融是相通的,也合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儒家精神。
王雷泉结合南泉普愿禅师的思想和方法,从“真实理”、“平常心”、“自由分”等方面论述“体证真理与心灵自由”。他引用复旦大学、燕京大学的校训谈体用关系,在分析“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时,他指出,从佛陀到六祖,“道”一脉相承,因马祖道一的特别提倡,经南泉、赵州发扬光大而成为洪州禅的鲜明特色。所谓平常心,即远离生住异灭等诸相的心境,在价值观上要消除凡与圣、迷与悟的对立,在认识论上要消除能与所、性与相的对立。他希望南泉“所以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始得自由分”的三句教,与“平常心是道”以及南泉语录中出现频率很高的“真理”“自由”,能为当下的书院提供镜鉴。
龚鹏程以“三教会通与禅的生活化”为题,介绍了儒道两家的亲密关系,以及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融合历程。他指出,佛教初入中国,囿于思路不同,语言障碍,教团规矩及生活方式等差异,令人一时难以理解。从东汉到唐代,将近一千年的三教关系,主要是佛教与儒道两家相激荡,而渐次融入中国社会与文化。晋代开始,佛家用老庄思想勉强解释佛学,但仍不成功,于是改用《易经》解佛,由此开始,儒佛关系渐渐趋合。但是,唐初孔颖达对于以佛解易的风气很不满,“佛易之合,自从孔颖达批判后,虽正统儒者皆以区判儒佛为主,佛家解易亦少专着,然而佛易之会通,却奇妙地落实在佛道两家身上。元明清民间讲修行的人,大都采此一路, 而亦以此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格局。”
蒋韬的发言题目是“不平常的平常心”,他区分了胡适对禅的历史主义研究和铃木大拙的本质主义研究,介绍了当代西方禅学研究现状,以及对平常心是道的研究。
来自日本福冈国际大学的教授海村惟一从六个方面阐述和论证了“平常心是道”和“致良知”如何渗透在日本禅林社会和生活日常。韩国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崔锡焕以马祖道一、南泉普愿、新罗铁鉴道允为中心,分析了“平常心是道”的现代意义,认为“平常心是道”思想经南泉、赵州、澈鉴等禅师传承,成为禅茶文化的基石,禅与茶的结合,开启了觉悟新境地。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Mario Poceski,有40余年禅修经历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Wendi Adamek,分别以“禅宗平常心之概念”、“早期地论宗及禅文中关于直觉的概念”为题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池州学院尹文汉教授则以儒、释、道三大文化在九华山的传播与发展为例,展示了儒释道三家在思想上互鉴与融合,在行动上互助与共济的历史,由此探讨中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以及文化发展大众化、生活化的现实需求。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