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百家奖莫文蔚我的长辈
内容页头部banner

宗教文化

黄夏年:虚云大师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
时间:2019-10-20 08:33:0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  

   编者按:2019年10月18日-19日,由中国佛教协会指导、江西省佛教协会主办、九江市佛教协会协办、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承办的虚云老和尚圆寂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云居山真如禅寺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虚云老和尚与佛教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作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并指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今天纪念虚云大师,就是要怀念大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奠定新中国佛教的基础”。凤凰网佛教编发黄夏年发言稿如下:

  佛教中国化是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就是历代佛教徒一直努力的方向,他们为佛教能够更加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主动更新观念,汲取印度佛教精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佛教的宗派,撰写了中国佛教理论着作,推动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衍了二千年来的中国佛教。

  虚云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人物,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他对近现代佛教中国化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佛教在近现代发展的缩影,学者们对虚云大师的贡献给予了很好的总结,指出重建寺院、培育弟子、五宗并弘、爱国爱教是虚云大师的突出特点。虚云大师生活的时代,是中国佛教处在变革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佛教可以分为太虚为首的改革派,圆瑛为首的长老派和虚云为首的山林派,这三派对当时的佛教形势既有相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中国佛教振衰起弊的要求,整个中国佛教界的看法是相同的,大家都认为中国佛教必须要重新振作,开始复兴。但是具体的做法,各派又有不同的主张,太虚派主张佛教要进行“三大革命”,从教制、教理、教产三个方面彻底的改革。圆瑛派认为创办教育和培养人材不可缺少,但是在教制方面要有所保留。虚云派主张恢复祖师的寺院,坚持打坐修禅,培养正信。现在将近一百年过去,当时的三派已经不复再存,但是改革佛教的思想影响依然存在,人间佛教正在成为未来佛教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虚云大师的一生在中国佛教里面具有典型的意义。对他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的话题,本次会议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江西佛教协会协办,云居山真如寺承办,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8篇,主要都是围绕虚云大师的生平与事迹等方面的研究文章,与上次论坛的成果相比,虽然在数量上少了近一半(上次收论文106篇,与云居山历代祖师的研究,有48篇文章。与虚云法师的研究,有43篇文章。其它内容,有13篇),但是这次的文章在内容与研究上深入多了,特别是对虚云大师的具体研究做了较多细致的考察,例如对虚云大师和戒律清规的关系,比以往的研究深入多了。虚云大师与法脉的考察,也超过了以往,总之这次会议取得了应有的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历史上中国佛教寺院的分布一直呈哑铃式的情况,两头分别是山林佛教与城市佛教,连接两头的“杠子”则是乡村佛教,两头的变化取决于中间的“杠子”。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城镇化的扩大,使原有的哑铃式的中国佛教寺院,变成了两头扩张,中间萎缩的情况。面对社会转型的情况,佛教界里也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加强信仰和道风建设是历代佛教协会都在强调的主要问题。而在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层中,虚云法师的弟子如本焕、一诚、净慧、佛源、传印等一代高僧,曾经先后担任了几届中国佛教的领导人,这就说明了在中国佛教里面,山林佛教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历史上山林佛教一直是培养祖师的地方,其培养的人才具有正信与信仰坚定的特点,故一直受到信众的崇拜,山林寺院出现的佛教祖师受到世人的尊重,也是必然的。

  今天,中国佛教已经不可与虚云大师在世时期的佛教相提并论了。当前的中国佛教不仅在中国大地全面复兴,而且开始走向了海外,成为世界佛教的领袖,虚云大师如果知道当代中国佛教的繁荣盛况,一定会充满了法喜,高兴禅悦。而中国佛教能发展到今天,没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没有虚云大师的弟子们的努力,没有虚云大师倡导的禅法指导,中国佛教是不能再次走向辉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今天纪念虚云大师,就是要怀念大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奠定新中国佛教的基础,给我们指导了禅法修持,使佛教能够顺利地腾飞。

  最后,本次会议的召开,感谢各位法师学者的支持。云居山住众、纯闻大和尚对会议的顺利召开给予关心,多次作出重要的指示,强调一定要把会议办好、办成功。印相法师负责与学者联系,组织安排学者的行程,做了大量工作,藉此机会向真如寺僧众、纯闻大和尚和印相法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祝各位法师与学者充满法喜,六时吉祥!

  谢谢大家。

  1. [内容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