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对话名师

顾明远看教育: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时间:2016-08-31 10:32:40  来源:新浪网  作者:  

   中国首届校园CIO教育峰会上,87岁高龄的顾明远教授以“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为题发表精彩演讲,分享了自己执教68年来的心路历程。他认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定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不能忽视那些技术改变不了的要素,比如教育的本质、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必要性等。“教育本身有它的规律,其本质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把人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这一点是不会变的。”他认为学校和教师在帮助孩子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仍然起到重要作用,不会消失。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教育的发展,顾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变化一定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

  变

  教育环境变了

  教育过去我们说教育,总是觉得在学校里头受教育,现在,因为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化时代,到处可以接受教育。像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叫做《反思教育》的报告中讲到的,要重新来反思教育、定义教育。在学校里面接受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其实教育是无处不在。

  培养目标变了

  从我们小时候直到现在,我们的教育还是以知识为主,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当今的这个时代,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这个变化太大了。所以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培养的目标不仅需要有知识,还需要有能力、有思维。《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讲21世纪我们要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技能:思维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个人生涯规划能力,头一个是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所以我们的培养的目标就要变了。

  教育内容变了

  教育内容和课程要变化,不仅仅是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的发明和发现教给学生,而且要更广泛的把这些课程整合起来。现在国外出现一个STEAM课程,要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以及数学结合起来。这个课程的改革要以这个项目为基础来讲学习。这是我觉得第三个可能的变化。

  教学模式变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代替了部分人力,信息技术的革命用机器代替了部分脑力。现在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可以说把人类的智慧联系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也讲到,现在的知识是全人类的知识,学习也是全人类的学习。过去班级授课制,我们上课的时候只能照顾到平均水平。互联网时代为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环境,可以按照个人来设计,照顾到每一个人。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师生关系变了

  过去,教师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是知识的权威,但今后已经不再是。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从互联网上收取到知识,搜索到与教师的观点不同的一些意见,可能比老师知道的还多。教师应该逐渐成为一个学习的设计者、搜集信息的指导者、解决困难的帮助者。同时,也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一个伙伴。

  不变

  教育的本质不变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本质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的《反思教育》的报告也讲了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培养人们尊重人类,尊重人格,热爱和平,为可持续发展而担任教育的责任。拿我们国家来讲,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个本质不会变。人才首先是人,把人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这个本质是不会变化的。

  学校不会消亡

  互联网时代,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是不是可以不要学校和教师了?所谓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学校作为儿童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场所,我觉得是不会消亡的。接触同学、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和别人沟通,这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当然我们一直在批判应试教育,但是有一些家长说我把孩子放在家里边也不是一个办法。还是要让孩子走上社会,到学校去。

  教师也不会消亡

  教师要成为一个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机器是人创造的,不可能培养人的,人需要人来培养。在课件里面画一个圆,学生看这个圆没有感觉;如果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或者是什么,学生就非常有感觉,这就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教师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永远是学生的榜样,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

  1. [内容来源:新浪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