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文艺播报

程德培、吴亮新书首发暨讨论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9-09-30 08:53:21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作者:  

   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由作家出版社、上海作家协会主办的“批评的年轮——程德培、吴亮新书首发暨研讨会”近日在京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及陈思和、陈晓明、贺绍俊、陈建华、黄子平、王鸿生、程光炜、郦国义、潘凯雄、施战军、梁鸿鹰、格非、李洱等学者、评论家、作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1985年的某一天,在上海的某个公交车站上,程德培偶然间遇到刚刚调任《文汇读书周报》任主编不久的郦国义,谈及当时的文学批评,两人都很有感触。一拍即合,郦国义决定由程德培和吴亮在报上开个专栏,当即就取名为“文坛掠影”。自此,从1985年至1987年,程德培和吴亮在报纸上两人交替、每周一篇点评国内期刊上的作品,多为小说,也涉及一些诗歌和报告文学,这些短小精湛的批评文章,在80年代的中国文坛反响颇大。纵使吴亮和程德培在此之前都已经涉猎文学批评领域,但这段“文坛掠影”的经历无疑对他们的成长以及当代文学批评史都至关重要,也为他们开创各自的批评风格打下深厚基础。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认为,程德培的作家论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把作家论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批评事件。而吴亮的书中可以看到丰富的个人色彩,某种程度上读他的书是一个思想经受挑战、冒犯和与他争辩的过程。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在谈到两位作者时提到,他们的批评至今还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完全是一种初心、真心来面对文学,所以他们的文学批评是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和选择性。

  北京大学文学院陈晓明教授认为,吴亮是一个有风格、有文体、有态度的批评家,愿意去展现自己风格,有能力去展现自己风格的,他的批评能够形成自己的文体,他每一篇批评文章都是一篇独立的文学作品,他跟文学的关系是非常近的,没有任何理论的隔膜。他用词非常准确,那种准确性使他的态度愈发鲜明。程德培的批评葆有文学的信念。他的评论始终要把握中文学本体,赋予文学的一种本体,赋予作品的完整性,这样一个完整性可能也是应对当年文学的完整性,这是他批评始终追求的一个理想,一种理念。两位都是令人敬重的。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谈到,我们可能都忽视了吴亮身上的另一种的传统,吴亮是没有脱离历史感的作家,历史感非常强的。而程德培对文本的结构非常的敏感,他主要探索文本结构里面内在精神的结构,史识是在分析文本当中的基本动力,他主要抓的是实在之悟并的一种解析。

  与会专家及学者对程德培、吴亮两人的作品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现在看吴亮与程德培老师的书,是作者在和我们共同分享了同样的思维和思想的结构。专家们认为,文学批评基于这样的批评范本,是值得关注的。

  1. [内容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