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视点

大气象:卢禹舜艺术
时间:2017-08-13 08:29:53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新浪收藏  

 

f3e0bda34e8b49afb511252e0149480c_th

  卢禹舜艺术简介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静观八荒系列一》 136×68cm《静观八荒系列一》 136×68cm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卢禹舜

  一

  中华文明史是人民的历史,是人民缔造为人民的历史。艺术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创造了至真、至善、至美、包容博大的灵魂气质,深邃厚重的人文精神及人本性的灿烂辉煌。而成为中华文明和这个民族精神与心灵史的核心。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锦长久远,浩荡不绝,血脉相传创造发展与继承的历史。古往今来不可磨灭的记忆伴随岁月的河流滚滚东去,而越发稳健深沉。形成了人民推动社会勇往直前永不枯竭的动力。展示了人民创造文明历史的灵光与风彩,彪炳了人民主体的民族尊严,这其中文艺有着巨大的力量。

《静观八荒系列二》 136×271cm《静观八荒系列二》 136×271cm

  晋时陆机就说:“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其大意是绘画在世间的作用,,可以和《诗经》三百篇中的雅、颂相提并论。和赞美人类伟大的事业并使其流芳久远。进而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又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也就是绘画,承担着社会中政、教、风、化的责任,维护着孔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伦理道德关系。同时还有穷究事物变化规律,察测自然万象的幽远深邃和微妙隐喻,并且与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着述有着同样的功能,和宇宙的四季周而复始的不停运转有着同样的生命活力,而这一切都是发自于天然,决非传承已往的旧作。而孔子在齐国观看了歌颂舜的《箫韶》表演非常感动,“三月不知肉味”这就更进一步地阐明了艺术的重要作用和起到这个作用要通过礼赞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创造推动艺术进步,而不是忽略大众关怀、人文精神、师法自然、力求创新的传承旧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善良战胜丑恶,让人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这既是民族文化价值的传递方式也是艺术自身的价值所在。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最为广泛的公众情趣,以文艺的精神调剂,宣传教化,文明普及,团结凝聚使人民在快乐生活中生存有智慧,生活有勇气。

《静观八荒系列三》 136×270cm《静观八荒系列三》 136×270cm

  “无论高级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毛泽东)。艺术与人民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隔阂,其血肉联系无法分割,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都是对人性在某一个角度上的完美诠释,而人性永远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师造化于天地,得心源于精神。没有心源人性的艺术实践。决没有广阔的人文发展空间和真正走进大众。古人曾说“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中国绘画史主流成果,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就在于“心性之学问,人性之修为”。围绕着“人”的完善与升华展开,进而承载更为宽范的哲理和深邃思想等。“我们的文艺首先是为人民大众文艺创作和必须扎实的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毛泽东)。“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邓小平)。“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江泽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如果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文化之林”(胡锦涛)。“人民是文艺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

《静观八荒系列四》142×231cm《静观八荒系列四》142×231cm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道路决定命运,回顾中华文明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中国道路的核心就是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就是为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于人民和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发展,人民是宗旨。“宗旨”是什么呢,宗旨就是根脉,就是未来,就是方向,就是旗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意为“宗”为尊,祖庙也,“旨”为美、美意也,宗旨就是应该奉行和尊崇的不可亵渎的不能违背的美好意图的引领和指向,是奋斗的目标。而“美”说文中释为: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大”本为人,“大像人形”“大人也”美为人获得六畜之主膳,美意也就是人意。人民至尚。人民为主体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中国道路的核心,底蕴深厚力量强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人民是战无不胜的。

《精神家园一》 270×96cm《精神家园一》 270×96cm

  所以毛泽东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喻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被国家、民族、人民认同为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近几年,结合工作实际立足本职工作的学习、实践和思考,在艺术实践中,对走什么路,为谁走,怎么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那就是以人民为核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和弘扬民族精神锐意创新纵向历史继承,横向古今中外广取博收的科学发展。每每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族文明成果的学习,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和取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学习。思想境界上有较高水准的提高,而且还使工作在不同岗位上的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在本职工作上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以为“群众路线”“人民主体”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的审美的鉴赏家、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成为文艺继承、创新、科学发展新常态,是超越生产力,具体说就是超越专业技能技巧的指导原则。这二者的相互作用,使我们真正体会到诸如“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而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毛泽东)。和“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习近平)。这样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思想的本义,从而使得自己的本职工作、专业探索与业务管理有机结合并使履行承载着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过程中充满实践精神、辩证态度和朝气蓬勃的热情,与此同时也收获了顺应时代需要的新成果。人民为主体的社会,普遍存在艺术本体研究、创作实践、业务管理与公益性事业的社会责任义务于一身。辩证的看花费了与创作研究似乎没有关系的精力和体力,但客观上带来的是学习机会多,社会实践机会多,锻炼机会多,并充分的践行以道德立身,以真理服人以礼仪待人以艺术容天地于胸怀、顺天地于行世事。增强了不能没有传承,不能脱离社会,不能疏远人民,不能忽略时代的信念。弘扬了铁笔担道义,丹青铸国魂光荣与崇高。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辩证的方式方法和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思想理念在作为社会人综合实践中处处显现,古往今来、阴阳互补、疏密相间、开合呼映、刚柔相济,一切矛盾都有机的化为健康元素传递出正大中和这整体化一的宏伟气象。

《精神家园二》 206×34cm《精神家园二》 206×34cm

  以民为主,以民为先,以民为重,国家和民族拥有全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得我们的祖国一天天繁荣、壮大和发展。艺术家要在追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个过程中成教化,助人伦于人民,以文化大泽惠及大众。从文艺的角度来说,我想起早在20世纪初,岭南画派的先驱高奇峰先生有一段鼓舞人心的话。他说:“艺术学生必须尽量采取一个更高的观点,想像自己被赋予的天职,他必须将同胞们的痛苦和苦恼视为自己的痛苦和苦恼。于是他努力工作,去创造这种类型的绘画,这种绘画特别能改善人的本性以及在总体上带来社会的提高,因此,能以它的所有光荣和崇高表现出艺术的新精神”。也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毛泽东)。“对人民要爱的真挚、爱的彻底、爱的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习近平)。古人更是有区别文艺作品好坏以“是否有用”作标准,有用就是对人有用。那么艺术的内容主体恬恬是人为主导。所以要“为情造文”。“为心造境”。要“有为而作”,“有补世用”。我说这一切是“有人而有”。这就把艺术实践与自然、苍生、现实社会先进的人文思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现实社会理想的奋斗精神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从古至今形成了贯穿始终,具有民族特征、民主精神的优良而纯正的血统。二十世纪初负有文化责任,文化使命文化抱负具有高尚品德、人格精神和崇高审美理想的文化人把文艺和“仁政”,“民本”思想结合起来将民族苦难,人民疾苦融于一身。以文艺的形式追求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而奋斗的精神,以及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昂扬向上抗争精神。所以在战火、贫穷、饥饿中,我们的党员干部、文艺工作者经受住了最险峻、最艰难的考验和挑战。那么,今天,面对权力、财富、享乐、奢靡这些新形式的挑战和考验,我们的党员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还能否经受得住呢?艺术家能否远离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的形式主义创作呢?这实际上是又一次对我们的人性、党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家修养的锤炼与检验。回顾以人民为重的历史,对负有文化责任的艺术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画家,一定要明白,人民没有义务了解你实践中的艰难困苦,但有权力享受你的实践成果。艺术创造是艺术家生命,那么生命的精彩,生命的光辉属于人民,人民不会剥夺艺术家呕歌人本性的权力。但艺术家有责任将实践成果结在“为天地人”这棵常青树上。即要“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衰以思,其民困。”又要“劝善惩恶”歌颂光明,批判黑暗腐朽,反对内容空洞的形式主义,这正是人民对享受美好生活的追求。今天,我们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我们党与时俱进、顺应群众期盼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勇于面对新挑战,勇于自我反思,勇于以信仰和党性战胜和克服人性的弱点,战胜和克服封建思想在我们意识中的遗留,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更是文艺重新汲取生活之泉,面向自然天地,面向有血有肉的苍生大众生活,重新找回淳朴、善良、执着、真诚、激发极大的实践热情创造精神,创造有活力、有生机,能够触动灵魂、感动世界的“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习近平)。具有时代精神、个性特征的文艺精品的迫切要求。

《精神家园三》 200×34cm《精神家园三》 200×34cm

  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主流美学学术观通常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它往往表现为国家的社会的思想层面的主流美学学术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二,是建立在人民的大众的科学的技术层面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主流美学学术观。前者往往会强烈地影响后者,后者更有力的反作用于前者。从而导致二者走向趋同而有效的作用于社会。人民不一定是艺术,但艺术一定是作用于社会人民创造为人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于是,秉承着这样的态度和体认,必须走在实事求是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顺乎自然的现实主义和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人民大众的浪漫主义道路上,现实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就是李可染先生提出的“我们要深入生活来吸取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再从新的内容中产生新的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尽量接受祖先宝贵有用的经验,吸收外来美术的有益成分,建立建全进步的新现实主义,同时防止平庸的自然主义混入。通过技能、技巧自然的、科学的、合理的、统一的艺术实践的物质再现为中华民族文化辉煌而添砖加瓦。

《精神家园四》 209×34cm《精神家园四》 209×34cm

  中华民族文艺精神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倡导一脉相承。其主线天地人为核心。从古至今文艺政策经历了动态的发展过程。夏朝的文艺政策虽然有争议,至少从商朝起。中国就有了注重实用功利的政、巫、文合一的提倡文艺与朴素简单的劳动生活收获的喜悦相结合,发展到文艺创造中体现宗教意识,宗教情感,人与神明精神沟通。至西周,为尊天敬祖明德重人事的文艺政策。这时圣贤和大众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都享受着普通人类自我关怀和相互之间的尊重,以及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这时倡导人人都为社会主体,反对放大社会精英文化价值而使最普遍意义的中华文明丧失自尊、自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发挥文艺的作用借助文化的力量为争霸天下服务,“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是出现。基于“不平则鸣”的大众基础,就有了“和平之音,愁思之声,欢愉之辞,穷苦之言”。审美上的情绪宣泄,不平则鸣,演义到天下之争则善鸣的不是王公贵族,而是“羁旅草野”之士,故有“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主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秦并六国,实施专制主义的文艺政策,极端发展到“焚书”、“坑儒”。造成了文艺灾难,但时间极短,在中国古代文艺政策史上只能算是短暂的插曲。汉武帝时期。实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服务于“多欲政治”的文艺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艺的发展和繁荣。东汉时期,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佛教传入中国,这对于中国后来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曹魏时期,思想解放。兼容并包,文艺本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倡导气才兼备、文质相称,建安时代文艺的成就不能不说与这一文艺政策有关。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新浪收藏]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