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崔亚楠
内容页头部banner

精品鉴赏

激情如注 梦笔生花——观董良达作品
时间:2018-07-30 09:37: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原标题:激情如注 梦笔生花

  在中国画中,写意是既能抒发绘画者独特心境和意趣,也最能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作为当代中国画的实践者,董良达以其激情和才情,传世家艺术精髓,绘中国画写意新风。

  董良达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永乐堡董氏家族,其祖父是一代中国画名家董寿平先生。作为董寿平的长孙,董良达自小便受到祖父严格的教育、良好的熏陶,不仅对艺术有着执着的热爱,还养成习艺的良好习惯——不抄近路、不直接临摹祖父作品,而是继承祖父习尚直接面向传统,探寻中国画的发展规律和精神要义。家学渊源,为其打下扎实的艺术功底和文化基础;而后他赴国外学习数年,打开了艺术视野,进一步坚定艺术理想,不断思考如何深刻领悟传统文人画精神内核,使其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经年累月的创作实践中,其艺术日渐精进。

  深植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体系,“天人合一”是其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以此为基,历代画家通过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精神寄寓等表现手法,不断更新艺术形式、开拓艺术境界,使中国画生发出延绵不断的生命力。董良达深谙这一传承创新之道,他尚古而不泥古,创新风而不媚时俗,以独到的笔墨和心境,挥写当代写意之美,尤其是其山水、花卉作品,有气势、有张力。比如他画的牡丹,着重描绘牡丹国色天香之特质,朵大如斗,华美绽放,充满富贵之气。

  整体而言,董良达的作品以开放的构图、自由甚至放荡不羁的用笔,彰显个性与整体气势。其作品,在“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间大量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以求得审美上更深层次的和谐统一。其作品表现出的“密”与“疏”,是主动的探求,是需要体悟的对比,而不是一眼看穿的简单关系。这种稳中求奇、险中求稳又不刻意的艺术表现,使画面充满节奏和韵律,豪放而不失精微,耐人寻味。

  董良达斩钉截铁的笔力深得祖父遗风。其花鸟画之松、竹、梅,每一枝、每一叶、每一花,都沉稳扎实,干净利落,即使是淡墨勾勒的末梢,也照样挺拔劲健,英姿勃发。其山水画笔墨奔放,以形媚道,充满激情宣泄,颇具韵律与韵味。设色上,他也讲究随心、随形,凭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赋色,色彩表达纯正,尤其是勾金技法的恰当运用,让人一眼望去颇具夺目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董良达作品还给人一种梦幻之感,令人充满遐想。据他自己所言,好多作品源自梦境——梦中的山、梦中的景、梦中的情。那并不是对梦境的直接再现,而是以笔歌墨舞方式记录下的诗情画意,挥写出他对生命、生活和大自然的咏叹。这种咏叹,是他与内心的对话,也是他与生命、与自然的对话。所以这类作品,他很少用线勾勒,而是用泼墨写意、写心、写性、写神,也不刻意讲究“平、留、圆、重、变”的笔墨法则运用,随心所欲,浑然天成。

  借用董良达一幅大写意山水画中的题跋,总结其艺术追求:“有寓意无笔墨者,不能用技法画出想法;有笔墨而无寓意者,只能按图索骥,不是大家。有寓意、有笔墨者可以刻划,如有激情注入生命,加以胆识,可以使作品永传人世”。

  1. [内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上一条:初心永在 筑梦成真
下一条:返回列表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