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名家风采

高士淯:向日葵的记忆
时间:2016-09-01 09:48:44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  

   

凡·高作品《向日葵》(1888),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凡·高作品《向日葵》(1888),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1888年2月,凡·高离开巴黎,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梦想着将保罗·高更作为导师一起建立属于他们的艺术圈子。那年春天他急切地邀请心中的艺术英雄高更从布列塔尼搬来加入自己。为了迎接高更,凡·高在自己租的“黄屋”里画了一系列美妙的向日葵,准备以此来装饰自朋友的卧室。这幅向日葵是那年8月和9月凡·高创作的4幅向日葵之一。如今收藏在英国国家美术馆。

  2014年1月,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向日葵》的展览,将凡·高的两幅同名《向日葵》并列展出,一幅来自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另一件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馆藏。这是现存的5幅凡·高的《向日葵》之二,其他3件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德国慕尼黑、美国费城。这时隔65年的重聚,仿佛将人们重新带回到那个属于凡·高的开满向日葵的法国南方小镇。

  当我站在国家美术馆拥有高更、毕加索、卢梭的45号展厅,向日葵像磁铁一样吸引我。向日葵扑面而来的强烈感官体会,掀起脑海深处最初的记忆。

  我至今难以忘记和这些向日葵第一次相遇的情景。小时候,父母在外工作,经常留下我独自在家。年幼的我在这些个人时光里找到的乐趣,便是爬书房的架子。架子很高,我需要先爬上旁边的桌子再跨到书架上,和书本的不期而遇像偶然发现宝藏一样充满惊喜,它们是我的伙伴,亦是我的秘密领地。记忆里那是一个深秋的阴天下午,不到 5岁的我熟练地爬上书房的架子开始翻阅书本,开阔自己的领土。几乎就是一瞬间的,我的眼睛便被一片金黄照耀住了,几乎从那些柔软花瓣里看到阳光透了出来,那是九十月的阳光,穿过有些薄的云,带着奇异的、令人清醒又心安的气味从画里照耀出来。

  后来,母亲说,这是一种叫向日葵的花,它们会跟着阳光的起落改变花开的方向。她还告诉我,这是油画,画画的人叫凡·高,是个去世以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的天才。而在那天以后,我开始学习绘画。

  孤独,郁郁寡欢,不被认可,贫穷,是这位画家的关键词。割掉耳朵最后精神失常自杀这样的故事甚至比他的作品更被人津津乐道。当我决心将绘画的爱好变成职业时,高中班主任质问我为何浪费自己的高分去读美院。

  其后我终于在艺术这条“黑道”上开始并走了下去。直至踏上大不列颠的艺术之路,站在《向日葵》面前时候,这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竟然有种冥冥之中安排的宿命感,复杂而难以言状的心情让我在它面前伫立了很久。

  《向日葵》,是凡·高最引以为傲的作品之一。它们创作于凡·高与抑郁症抗争一生中难得的乐观积极时期。1888年,怀着期待,《向日葵》的创作在有序进行着,贯穿了整个秋天。1888年8月21日,凡·高在给自己的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正在努力作画,起劲得像马赛人吃鱼羹一样;要是你知道我是在画几幅大向日葵,就不会奇怪了。我手头正画着三幅油画……第三幅是画十二朵花与蕾插在一只黄瓶里。所以这一幅是浅色衬着浅色,希望是最好的一幅。也许我不止画这么一幅。既然我盼望高更同住在自己的画室里,我就要把画室装潢起来。除了大向日葵,什么也不要……这计划要是能实现,就会有十二幅木版画。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每天早晨我都乘日出就动笔,因为向日葵谢得很快,所以要做到一气呵成。”

  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向日葵》更是向人们展示了凡·高多方面的绘画技术,不论是那些精细的点彩还是厚重如雕刻一般的笔触。印象派艺术家们的色彩理论是为了增强色彩而使用对比色,比如将黄色紧邻紫色。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像雷诺阿一样使用亮色和对比色的印象派,给年轻的凡·高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开始试验亮色和未经混合的纯色,以之来表达纯粹的装饰性。和印象派不同的是,凡·高和后印象派艺术家一样,他更加关注如何挖掘绘画对象中的意义与象征性。最初,凡·高试验性地将金黄明艳的向日葵置于蓝色的背景,然而在这幅稍后的版本里,他将黄色的花放在黄色桌上的黄色花瓶里,背靠着黄色的墙。凡·高并不试图在他的画里复制现实,他使用的色彩也并不是为了模仿自然,而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感受。

  黄色,对凡·高来说,是幸福的象征。荷兰文学中,向日葵是奉献与忠诚的代言。向日葵从盛开到凋零呈现出的分层的美,更是让我们想到生命的轮回与永恒的死亡的主题。凡·高用厚重的笔触,明媚的黄色描绘快要枯萎死去的向日葵。正是这位一生承受着孤独,在抑郁中挣扎的艺术家,画出了世上最热烈的向日葵,还有那在凋零的瞬间迸发出的强烈生命力,像要迎接一场盛会。

  很多年来,凡·高精神失常而自杀的传说完成了大众对于一个传奇的最终幻想。最近BBC的一篇报道中,依据凡·高新传记作者的考证,他是在外出作画时被一群拿着自家父亲的猎枪玩耍的孩童意外射中的,而非有意而为的自杀。为了不让孩子们卷入麻烦,凡·高告诉别人是他开枪击中的自己,直到最终因此丧命。真相或许已经在时间里难辨真假,这些事迹也不过是艺术大餐的配料。然而,这似乎更能帮助我们体会为何人们在面对《向日葵》时会产生对生命由衷的感慨。

  那年书架上的惊鸿一瞥,成为我艺术学习路上隐隐的光。从这片向日葵里,我看到的是,凡·高给我们的,他的寂寞、黑暗、心的饥渴、困惑、危险、失败,早在我们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向日葵的记忆。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