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名家风采

王羲之的贡献
时间:2017-05-18 06:05:57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作者:中国艺术品网  

   

 

  《乐毅论》石刻本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差不多是人人皆知,宋以后,无人非议之。但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不光是他的书法艺术,还有他对文字的贡献。

  中国的书法,由象形初期的半画半字,到大篆、小篆、隶书,每一次变化都从字体到字形产生质的变化。魏晋期间产生的正书,也是一次质的变化。正书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最便宜书写和辨认,而且书写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如隶书、篆书,都无法写得太快,草书可以写得很快,但不易辨认。正书的出现,是很多人的功劳,到钟繇,总结前人正书之法,又有所发展,成为正书之祖。

  但王羲之又在钟繇的基础再发展,尤其是他的《乐毅论》和《黄庭经》二帖一出,比钟繇的书法更加平整、方正。钟繇书法中还保存很重的隶意。王羲之的书法中都已去除了,他的笔画更直接,更平正,更利索,王僧虔《论书》中记载:“亡曾祖领军洽书与右军书,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说明右军之前,学书者皆师法钟繇、张楚,钟虽为正书之祖,但王羲之在学钟之后,“俱变古形”,更进一步,所以当时及后人又皆改学王羲之,《论书》记:“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平。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鹭,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孩子们连自家名书手书都不学,改学王羲之书。而且,如果没有王羲之,学书者“至今犹法钟、张”。说明王羲之代替了钟、张,但无人代替王羲之。

  王羲之完善了正书,从此定了形,千百年不再变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至今,只有书法风格的变化,而书体不再变。楷书,写得更正规些;行书,写得更随意些。所谓“千载书法皆王法”,指的是书体。王书之后,像篆、隶、正之间那样的改革式的书体变化,再也没有。但篆必须变为隶,隶必须变为正,否则收发室就不方便。而王羲之的书法如唐太宗云“尽善尽美”,所以后人也就不再变了,这是王羲之一直被称为“书圣”的原因。

  《宣和书谱》亦有云:“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往之,也遂行焉。”又云:“此书既始于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不刻,间杂为正书,若《属国》、《封阳》、《茹君》等碑,亦斑斑可考矣。降及三国锺繇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东晋聿兴,风流文物,度超前世。如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这段话说得很正确,而且道出了隶变为正之间。有一段隶、正间杂的书风,如《属国》等碑(今已不可见),钟繇是集大成者,王羲之更进一步,其正书为“今昔不赀之宝”,而集古不变,这是王羲之对文字和书法的最大贡献。

  1. [内容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2. [内容作者:中国艺术品网]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