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人物

人才史话:五张羊皮的共振效应
时间:2016-08-20 09:03:53  来源:国学网  作者: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吞并邻近的虞虢两国,就用骏马和美玉贿赂虞君,得以假道伐虢,取胜后返回头,又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大夫百里奚。此前,百里奚向虞君陈述唇亡齿寒的道理,可虞君根本听不进去,待到被掳,悔之晚矣。

  晋献公女儿出嫁时,就将被俘的百里奚作为奴仆送给秦穆公。在陪嫁清单中,穆公见有百里奚之名,却不见百里奚其人,不免有些奇怪。谋臣公子絷回道,百里奚乃虞国的旧臣,现已逃走了。我听说他妻子在楚国,想必是逃到楚地了,何不使人到楚国访查一番。

  使者查到百里奚的下落后,回来报告说,百里奚在海边为楚人牧马。秦穆公打算用重金将百里奚赎回来,秦将公孙枝说,这样,百里奚就来不了喽。穆公问,为什么呢?公孙枝说,楚国所以让百里奚养马,是因为不知他的本事。你若以重金相求,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个能人,楚国必会留为己用,还肯给你吗?穆公问,那你说怎么办。公孙枝答,不如仍把他看作脱逃的奴仆,用低价赎回。管仲当年不就是这样从鲁国脱身的吗?穆公说,你说得有道理。于是就使人拿着五张羖羊皮,到楚国果然赎回了百里奚。

  见面后,百里奚言之有据,策对有方,让穆公非常敬重,就让他执掌国政。百里奚主政期间,“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在内修国政同时,兼并了十多个戎狄部落,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区,使秦国由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国,成长壮大为可与晋楚争高下的强国,悄然崛起于西北地区。秦孝公不无自豪地说:“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孟子由此得出结论说:“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这件事,在《左传》《国语》《孟子》《吕览》《史记》《东周列国志》等正史中均有记载,在遗闻轶事中也多有转述,而且流传千年,常谈不衰。冯梦龙有诗赞曰:“脱囚拜相事真奇,仲后重闻百里奚。从此西秦名显赫,不亏身价五羊皮。”“五羖大夫”的美名,从此就在中华大地传扬开来。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枝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在秦国开创基业的历史进程中,秦穆公从外地聘任的贤臣良将很多,百里奚并非独领风骚,那么,他的事迹为何能像姜子牙一样流传千年而不衰,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呢?除了五张羊皮的传奇色彩外,还在于这一掌故的绕梁余音能够引发共振效应。

  作为物理概念,共振在声学中也叫共鸣,是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比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羖皮换贤”这件事,之所以能激起世人的共鸣,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百里奚出身贫寒,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直到壮年才有了小试牛刀的机会,可惜所遇非贤,未能施展抱负,以至于颠沛流离,沦为奴仆。此情此景,颇令天下寒士为之同情。

  二是百里奚落难时,无心爵禄,不贪富贵,虽为阶下之囚,仍然忠于故国。既不愿为晋国服务,也不愿做秦国奴仆,宁愿逃到荒滩野地里去放马。这在人格上,足以为世人点赞。

  三是百里奚不遇时,多亏宫之奇、蹇叔、公孙枝接连举荐,终为秦穆公所用。居于相位之后,毫不自矜,不断举荐得力人才,共襄大业,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宽阔胸襟。

  四是百里奚暮年相秦,仍能有所作为,“谋无不当,举必有功”。特别是当其结发妻子千里寻夫来到秦国,百里奚相堂认妻,破镜重圆,这种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美德,更为世人所感佩。

  以上数端,既是中华文明史上由和谐旋律谱就的华彩乐章,也是中国人才史上由传世美谈刻成的完美范本;既能激起求贤若渴者的共振,也能引起怀才不遇者的共鸣。1700多年后,黄庭坚凭吊百里大夫冢,赋诗云:“安知五羊皮,自鬻千金身。末世工媒孽,淳言诟道真。幸逢孟轲赏,不愧微子魂。”由此说来,还有什么比五张羊皮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的呢?

  1. [内容来源:国学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