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人物

专访朱伟华(上)贵州何以成为“王学圣地”(视频)
时间:2017-10-06 14:54:44  来源:凤凰国学  作者:朱伟华、丁梦钰  

   【导言】

  明武宗正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506年,这年冬天,34岁的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的修文县)当驿丞。戴罪之身,从繁华的京城一路南下,历经生死险境,就是在这个“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荒僻之地,王阳明成就了“龙场悟道”的旷世佳话,也为贵州开出了一方文化圣地。

  500多年后,一座以传承儒学、教化新风为宗旨的文化新地标在贵阳花溪河畔横空出世,它的名字,叫贵阳孔学堂。短短五年,孔学堂迅速成为“现象级”的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重镇,享誉全国乃至海内外。每年在此举办的学术交流、公益讲堂、节会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假日去孔学堂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也成了当地民众优雅生活的标配。

  那么,在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举国共识的当下,为什么偏偏是贵州出现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孔学堂效应”?这样一个地域性的文化平台,如何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广播于民众日常,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上,走出独树一帜的特色呢?2017年9月下旬,孔子诞辰2568周年前夕,知名学者、贵州师范大学首席专家朱伟华教授接受了凤凰网国学频道的独家专访。

  以下为访谈实录(上):

  

 

  朱伟华,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师范大学首席专家、贵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动播放

  凤凰国学:了解到您是贵州地域文化方面的研究专家,您对贵阳孔学堂在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过程中发挥“贵州个性”怎么看?

  朱伟华:以前我们对贵州的地域文化有一些误解,大家都知道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是贵州的鲜明标志,但其实贵州文化更为丰富,尤其有着一些更为深厚的基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而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农业省份,而且是一个内部省份,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很多的稻作文明,现在很多研究者都专门来看这个稻作文明,它实际上是保留了很主流的中华文明,而且它还有山地文明的特色。所以从生存方式的角度呢,它其实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源。

  另外一方面,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最主流的是儒家文化传统,那么大家把贵州看作是一个边远的、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文化,其实我们提到孔学堂都会想到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四大圣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那么王阳明的心学学问之所以能够成立,很大程度在于他在贵州的修为与悟道,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王学圣地”。因为有了王阳明在明代以后传播儒学,所以整个儒家文明形成一个脉络、一个完整的体系。贵阳孔学堂虽然是叫“孔学堂”,这个招牌是打出来的,但它又不仅只代表着儒学的开端,它还有儒家四大圣人代表的王阳明,王阳明的思想在贵州发源,并且得到非常好的传播。

  我以上提到的我认为两大非常主流的文明,一个是农耕文明生产方式的资源,一个是儒家文明的思想的资源,其实现在都在贵州保留得非常好。现在贵州在提“贵州精神”,非常宏观,叫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那么这两个大家可以看出来,前一个对应物质文明,后一个对应精神文明,虽然这个不是贵州独有,但它是贵州特色,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中国特色。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我认为贵州在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对接方面,有着很好的资源,是值得发掘的。

  

 

  王阳明小像

  凤凰国学:“阳明文化”是怎样在贵州、在孔学堂生根发芽的?

  朱伟华:王阳明到了贵州之后,他第一是惊讶天下之山在贵州,环境非常恶劣,当然一个劣的环境对人的生存是不利的,但我们知道儒家特别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要“劳其筋骨”,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王阳明如果没有被发配到贵州,他的思想是不是能够成熟?是否会有这样一种心学的顿悟?很难说。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贵州的这种艰苦,这种异域特色,因为来的都是夷人嘛,找不到人和他对话,这些环境把他逼到了一种绝境,导致他经常问自己一句话,“圣人至此该如何?”而且他做了一个石鼓,就像一个石棺材一样,自己躺在里面,也就是至生死于度外,这个环境中间他放下一切,才大彻大悟。所以我觉得在某种特别艰难的环境,离开了主流文化,离开了比较平坦的江南环境,离开了他熟悉的语言和民族,那么所有这些苦难,这些他者因素,促成了他的思想的碰撞。我们知道同质化的环境中,思想不容易发生碰撞,恰恰在一个异质化的环境里才能得到启发,所以王阳明在贵州的这段经历对于王学产生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传习录》书影

  其次,王阳明是明代人,明代时贵州建省,和中原文化有一个比较大的对接,王阳明到这边是收了少数民族的人做弟子,我们知道各民族渊源都不同嘛,王阳明是汉族人,但他收少数民族弟子,在这边开书院,从此讲学之风推向全国。所以说王阳明学说不光是产生于贵州,也是自贵州拓展出去,当然在学说传到江西之后,因为有更好的土壤,学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是这个根牢牢扎在贵州,使贵州文明在之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阳明学说对于儒学在贵州的传播,对于中原文化在边远地域的传播,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所以现在很多外地学者都一定要到贵州,到王阳明悟道的地方来感受这种“仙气”,来体悟王阳明当年是怎样得到这种心性的启迪。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贵州成就了王阳明,王阳明同时给了贵州这种儒学的光亮,对我们对贵州传统文化的开发有非常大的启迪。

  

 

  第五届知行论坛暨文化复兴与阳明学的当代传承发展国际学术大会

  【延伸阅读】

  专访朱伟华(下)孔学堂立足地域教化 同时保持开放

  礼乐为贵:他们在大西南追寻孔子(专题)

  1. [内容来源:凤凰国学]
  2. [内容作者:朱伟华、丁梦钰]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