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人物

留住乡音·记住乡愁:闽南话再现“童颜”
时间:2016-08-22 08:40:51  来源:国学网  作者:  

  狗蚁搬家褿出动,挨挨阵阵无闲工。半路拄着大蜈蚣,狗蚁汰讨甘愿放?逐个和齐斗相共,拼死拼活扛蜈蚣。

  用普通话意译:蚂蚁搬家出洞口,一排长阵不见头。半路碰上大蜈蚣,天赐良机不可丢。团结一心齐战斗,不获全胜不罢休。

  这是一首在闽南盛行的有趣童谣,已经有不少幼儿园、小学的孩子能够开口就来。这样的场景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更早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就在十年前,厦大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厦门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周长楫对当地一所学校的50名高一学生进行100个常用词汇测试,结果没有一个全答对,不到一半学生能答对50个。

  闽南话与其他地方方言遇到了同样的难题,闽南话的“粉丝”已经“老龄化”,后继乏力。而让闽南方言研究专家发愁的是,《语言法》里没有地方方言的一席之地,没有可以倚仗的法律,闽南话的传承与保护迈不开步伐。

  正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2006年文化部决定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话如久旱逢甘霖,适用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闽南方言与文化》的系列乡土教材陆续完成,进入首批31所试点校。

  这次,厦门是将闽南话和闽南文化一起“送”进课堂。除了课堂上规规矩矩地学习闽南话的发音外,厦门更多的是借助闽南文化来让闽南话“活”起来。

  《放飞童心——闽南童谣与童玩》《掌上演绎的神奇——布袋木偶》《小剪刀,大世界——剪纸》《“绣眼”里的故事——珠绣》《泥巴“和”出的快乐——陶艺》《茶香四溢——茶文化》,这是厦门何厝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必修的“非遗”校本课程。正是在这个“土壤”里,闽南话被赋予了生命力,被演绎得活灵活现,更是深得孩子的喜爱。

  传承和保护方言,最重要的是修复语言文化环境。学校现在要如此大费周章地传承与保护闽南方言,还在于已经失去了家庭用闽南话进行日常沟通与交流的环境,靠以前的口口相传会令闽南方言面临消亡的危机。

  有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小孩在母亲面前兴致勃勃地念起闽南童谣,结果听得一头雾水的母亲要求孩子用普通话翻译。作为厦门人,母亲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孩子的不满,孩子还以不吃饭为“要挟”让母亲硬是背下童谣。

  就这样,学校只能把闽南话的传承与保护一肩扛。海沧区还要求辖区内的学校把每月第一周的周二定为各校园的“闽南方言日”,组织孩子们参与闽南童玩、闽南童谣、闽南美食等主题各异、丰富多彩的闽南方言与文化活动。

  遍地尽说闽南话的娃,这个愿望已经不远了。去年年底,厦门市政府出台了中国第一部文化生态保护方面的政府性规章——《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为闽南话“撑腰”。厦门将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全面铺开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

  1. [内容来源:国学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