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人物

国学的魅力—“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时间:2016-09-01 11:40:44  来源:新浪网  作者:  

   儒释道之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春秋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古来大抵说法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确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传统。儒释道之三家,犹如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三字经》所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家犹如三才离不开三光。历史的实践证明,儒释道之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

  这三家的鼻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前后;过了4年,即公元前566年4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过了15年,即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出生。

  据说当年孔子曾拜见了老子。从老子那儿回来,孔子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儒释道三教的创始人:孔子、释迦牟尼、老子

  儒教的创始人是孔子,从汉代开始,一直把儒教作为国家宗教。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6年四月初八出生,其父北印度的迦毗罗城(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南约二百公里处),是该城的城主,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小诸侯。15岁被立为继承人,17岁结婚,一妻二妾。29岁出家修行,35岁成佛,讲经说法49年,84岁涅盘。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信三世;第二信六道;第三信善恶报。

  道教渊源于古代,由张道陵首创于四川鹤鸣山,是中国汉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尊称张道陵为第一代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武当山(湖北)、青城山(四川)与龙虎山(江西)、齐云山(安徽)合称道教四大名山。张道陵由于规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称“五斗米教”。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

  如何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人因为有私情,利己之心严重,故有吉凶祸福之邂逅,故应取法深厚、平坦、忠实、大公无私的大地的体性,《周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故“人法地”。

  地法天:但大地虽然如此,还因势之高低,质之软硬,有沧桑之无常,须取法天道无不私覆、永不衰竭的运化之道,故“地法天”。

  天法道:但天还有四时变更、寒暑交替之幻化,还须师法生育天地、运行日月、天养万物、无有任何主观意气、感情私心的“道”,故“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的最高属性就是自然法则,故“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法则。到此境界,才是人与万物天地与道合为一体。到此境界,正是与道的属性自然法则合为一体。当此时也,天清地宁,河海静默,山岳稳固,阴阳和谐,风调雨顺,万物繁荣。那人间社会呢?天下太平,四海宁静,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1. [内容来源:新浪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