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人物

情到深处人孤独:近读黛玉
时间:2016-09-02 11:12:22  来源:新浪网  作者:  

   这种事情不久便又重演:

  “宝钗因笑道:‘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宝玉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在竞争对手薛宝钗面前,黛玉的自尊几近扫地。

  在脂砚斋暗示的“情榜”上,宝玉是“情不情”,以有情心对待不情无情之人事,在不能两垒的情况下,他选择的是怠慢“情情”的黛玉。

  当专情遭遇泛爱,感受更多的大概就是委屈。

  当情深无处诉或是委屈时,林黛玉只有把满腹幽怨付与诗词,从她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敏感的心一步步走向碎裂。

  《葬花吟》是林黛玉在访宝玉被拒之后,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是感叹身世遭遇首发哀音之作,也是林黛玉对自己悲剧的总预言。蒙回后总评:心事将谁告,花飞动我悲。埋香吟哭后,日日敛双眉。《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曹雪芹的友人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咏白海棠诗》以梅花梨蕊芳香孤傲的品性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同时表达了感情没有确切皈依的寂寞。娇羞默默的秋闺怨女,在那个时代里不能以豪放的姿态追求和表达爱情,只能倦倚西风,不知不觉间夜色已澡。结合宝玉平日对众女子的多情博爱,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中,黛玉以委婉的态度表达出的孤寂和哀怨。

  《菊花诗》是林黛玉性情高标的集中表现。菊花是中国古代文人经常用来自喻的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征。从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到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的诗句中,我们既看到了林黛玉“孤标傲世”、感叹“举世无谈者”的傲岸之姿,又看到了黛玉的落寞。黛玉心中眼中只有宝玉一个,但是在宝玉的心中,并没有选定黛玉作为唯一,宝玉对众女子的泪水都来葬他的幻想实际上表现了他对众美都心牵意念的博爱态度。即使宝玉赞赏黛玉的诗才,大概也没有看到醒时幽怨同谁诉正是黛玉的自怜自艾之语,敏感的黛玉,情何以堪?

  《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的一首堪称悲婉之绝唱,诉说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愁情和“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悲叹。通过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在秋花惨淡、秋意凄凉的气氛中,由于自己病情渐重,更由于环境的冷酷,已没有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不平之气和傲世独立的态度,而是显得更加苦闷、颓伤,更加消沉了。

  《桃花诗》更是是一首伤春之作,比悲秋更加凄苦悲凉:“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

  感情丰富而敏感的黛玉,和宝玉青梅竹马,情趣相投,但是,直至成为豆蔻少女,也没有长辈做主明确二人的亲事,而宝玉又不由自主地“情不情”,当黛玉看到了众多女子的悲剧命运后,至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时,猛然吟出冷月葬花魂这样颓废至极的凄清奇谲之语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宝玉引黛玉为平生知已,他对黛玉的感情,不可谓不真。但是他的感情,远远达不到和黛玉相对等的深度和纯度。

  一个女性,不管她多么高傲,多么才华横溢,一旦情到深处,竟成孤独,她便堕入了悲剧。

  1. [内容来源:新浪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