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人物

陈来:“国学热”体现文化自觉的开始 有三个同等重要
时间:2016-09-06 08:32:45  来源:国学网  作者: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先生主旨演讲

  各位嘉宾,各位来宾,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滋养、壮大起来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态及其内涵是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环境。民族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但其表现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时彰显而发扬,有时黯然而平淡。越有文化的自觉,民族精神越能充满而完整地得到发扬。20年来的“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文化自觉就是认识自己文化的发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存在价值和普遍意义,把个人连接融入到这一历史文化长河中建立文化认同。对于中国文化这连续不断的古老文明而言,文化自觉是促进文化复兴的重要条件,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生命力,振奋了民族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热切渴求。社会转型需要以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当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这已经是后文革时代转型时期执政党和人民的共识,安身的“身”、立命的“命”则都归结到心灵的安顿,从而心灵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已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就“国学热”与国学研究的关系而言,应该说“国学热”本身并不等于国学研究热。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大众教育和传播的热络并不能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这是要区分清楚的。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从小熟悉传统文化,将使这一代青少年对国学的向往越来越深,有利于新的一代人传承中华文化,也使得国学研究有了更好的文化生态的支持。事实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并不是学术层面和研究层面独立发生作用,在相当的程度上是靠人民群众通过普及渠道所获得的文化信念与价值,在实践中坚持、信守、付诸于行为,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壮丽故事而世代传承的。而人民群众的文化信念也转过来影响着从事理论论述的文化精英。因此,传统文化的普及化,不能只从普及的角度来评价,还要深刻认识其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同等重要,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同等重要,国学研究与国学传播同等重要。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国学研究与国学传播推向新的阶段,以无愧于这个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

  1. [内容来源:国学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

点击进入首页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