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人物

贝淡宁:尚贤制更适合中国 西方应避免殖民主义思维
时间:2016-10-03 09:21:04  来源:国学网  作者:  

   近日,《世界邮报》主编内森·加德尔斯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政治的评论文章。对此,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助理教授梅凯悦(Kate Merkel-Hess)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教授华志坚(JeffreyWasserstrom)两人做出了回应,这一回应使我们意识到,研究中国政治必须考虑丰富多面的政治传统。

  贝淡宁 (Daniel A. Bell),加拿大人,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从春秋时期到清末帝国崩塌,儒家、法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百花齐放。民国以来,中国的思想家们则围绕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等西方政治传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因此,如果断言称中国历史上只有一种政治传统,并以此为依据来推断当代中国的话,显然是错误的。不过加德尔斯并没有犯这个错误,他在文中用的是“主流观念”一词,并没有排除其他支流的存在。

  中国思想史上既存在“百家争鸣”,又存在“相对主流”

  问题反而出在华志坚和梅凯悦两人的身上,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过于关注这些“非主流”的思想,并敦促西方评论家批评中国政府未能实践中国政治传统中“最好的部分”,而这些政治传统恰好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理想和人权观念”不谋而合。换句话说,就是要套用西方政治框架评价中国政治的进退得失,并支持中国本土与西方“所见略同”的批评者。

  评价中国政治的发展不应唯“自由民主”是论。事实上,中国可以提出道德上合情合理、政治上切实可行的方案代替自由主义民主,但是华志坚和梅凯悦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由此观之,这两位学者的思想观念与19世纪、20世纪的殖民者别无二致,都极力鼓吹西方的政治信仰。而历史上,这些被强加于中国的政治信仰带来的效果多半是灾难性的。

  不过,华梅二人的文章仍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议题。其一,何种政治传统或价值观更能解释当代中国的政治?其二,何种政治传统或价值观更能有效衡量和评估当代中国的政治?不妨让我来逐一回答这两个问题。

  如果我们要解释政治制度或政策成效,那么最直观、最不容争辩的是政治、经济因素产生的效果。但是文化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为分析各种社会政治选择提供了框架和思路,也有助于推动政策的实施,使某种政治道路变得更为可行。不妨考虑一下加德尔斯所谈的“政治统一”的价值。以色列历史学家尤锐(Yuri Pines)在其知名作品《展望永恒帝国》一书中写道,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虽然政治主张迥异,但是他们都认可单一君主治理下的国家统一,这此后也成为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政治统一”的原则解释了中国帝制、皇权和政治制度发展的根源,以及中国政策和政治制度稳定的缘由。尤锐认为,尽管中华帝国的历史中时有乱世和分裂,但是中国根本的政治体制、社会政治和文化特征总能恢复稳定。“政治统一”的原则也解释了为什么20世纪早期“联省自治”等政治主张无法得以实现的原因,因为这些主张与中国主流政治价值观向左。

  主流政治价值观念在立法者和普通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简而言之,主流政治价值观念在立法者和普通民众的心中根深蒂固,并作为动因促成了某些结果。尤锐认为,中国共产党可以被视作单一制国家和最高权威的具体体现,但当代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不同于古代家族承继的帝王,前者是由“选贤任能”的程序产生的,任期也往往不会超过两届。无独有偶,加德尔斯也认为,人们维护单一制国家的深刻观念影响着当代中国领导人的政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政策往往总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诚然,当下中国的非主流政治观点,如美式对抗式政治、三权鼎立等政治理念也许会在未来获得民众的认同,并取代主流价值观念。但在拿不出强有力证据的情况下,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选贤任能”的政治观念可能和“政治统一”一样深入人心。从孔子以降,绝大多数的中国思想家们都认为,优秀政治体制的目标应该是甄选并提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争辩的主要是“何为德才兼备”,以及如何衡量品德与才能。从隋朝开始,中国“选贤任能”的政治理念就以科举考试的形式制度化了下来,中举的考生在基层政府锻炼,按照能力逐级获得提升。

  与“政治统一”的价值观一样,“选贤任能”也曾在20世纪的时候遭遇了理念和实践的双重冲击。但在经历过短暂的激进民粹主义之风和“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领导人很快重建了“选贤任能”的政治体制。虽然今天的“选贤任能”与古代科举内容有别,但在形式上几乎沿袭了后者。

  但是,不管中国有怎样的政治现实,也不管其未来变化方向如何,华志坚和梅凯悦等自由民主主义者仍然会批判当代中国“所谓的‘选贤任能’”治理体系,而极力宣扬民选政治领袖的种种好处。如今,在除朝鲜以外的其他国家,很少有人支持家族传承的独裁统治——即使这些根植于历史的政权被证明是稳定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认为中国的“专制”具有道德特殊性呢?

  不过仔细想想,“选贤任能”的政治体制真有那么糟糕吗?我在新书《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中,为这一政治体制进行了辩护,借此机会简要概括一下我的观点。其一,“选贤任能”的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它比民主选举等其他政治形式更稳定。其二,政治民调显示人们对中国的官员选拔模式支持度一直很高。其三,中国对下一代和全世界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它需要选出经验最为丰富、知识最为广博的领导人,他们不应只为眼下这一代人着想。第四,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突如其来的金融冲击、自然灾害等都需要思路清晰的领导人们做出快速而全面的反应。最后,“选贤任能”的官员选拔模式与基本人权和广泛意义的民主价值相吻合,中国在基层政府实现民主选举,也有政治协商、信息公开、质询反馈等机制保障。

  “选贤任能”避免了通过“一人一票”形式的多党选举产生国家最高领导人。中国需要有机制来尽可能确保最高领导人经验丰富、视野广阔、思维长远,避免让“中国版特朗普”进入权力核心。

  在中国政治体制下,缺乏执政经验的人无法进入领导层

  当然,中国的贤能政治仍然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如美式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也存在差距一样。但是西方的思想家们应当支持中国建立具有民主特色的“选贤任能”选拔模式,不是吗?对于一些西方学者而言,这也许像一剂苦口的中药般难以接受。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是在中国住了许多年,与中国的朋友、同事多番交流思考后才愿意接受这一观点的。除了选贤任能,中国还有其他的政治制度选择吗?难道西方人只应支持那些恰好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中国异见分子”吗?这难道不是殖民思维的遗毒吗?

  也许我的这一番评论对华志坚和梅凯悦并不是很公平。长期以来,我十分欣赏他们的博学,以及他们深入浅出的中国现代史着作。或许他们在与中国学者的交流过程中,评判政治的规范标准发生了变化。如果是这样,我十分希望了解他们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政治的进步与倒退,为何与评价美国政治的标准不同?

  1. [内容来源:国学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