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人物

在繁忙工作中,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时间:2017-06-14 18:00:54  来源:新周刊  作者:顾易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64岁那年,他到了楚国沈诸梁的封地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楚国令尹、司马沈诸梁热情接待孔子。沈诸梁被称为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但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不知怎么回答。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他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这样的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孔子的话,显示出他因为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生活得忙碌而充实。

  “忙”,形声字,从心,亡声。《集韵》:“忙,心迫也。”

  “忙”的本义为急迫、慌忙,从字面上看是“心”“亡”,意为心被事所累,最终导致心灵的缺乏。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忙好像成为一种流行病,波及全社会。许多人起早贪黑,疲于应付,马不停蹄,加班加点。问谁,谁都忙,看谁,谁都行色匆匆。是有意义的“忙”,是“茫”,还是“盲”,就要看忙什么、忙的状态如何。忙有如下的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的“心”“亡”,是为国家大事、为事业、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忘我工作。这种忙是有意义的,是生活的充实,是成功的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地位和重要性,说明他正在创造价值。忙是成功人士的一种生活状态,许多政要、企业家、明星都很忙,一方面事务多,另一方面责任重。当然,也有忙的普通人,大多为兴趣和爱好,或为本职工作而忙。这种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而奔忙,往往并不觉得苦和累。这就是“忙且快乐着”,是一种忙的良好状态

  第二种状态的“心”“亡”,是迷失自我的忙,是属于亚健康状态的忙,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有的人为了面子和攀比,忙得亦步亦趋,什么热闹都往上凑,什么事情都要插一脚;有的人为了搞关系,每天不断地应酬、跑场,忙于吃喝,忙坏了身体,喝坏了肠胃;有的人好出风头,凑热闹,泡在文山会海之中,到处发表不着边际的言论;还有的人付出时间和健康,忙于赚钱,搞垮了身体,结果得不偿失。我们在匆匆往前走的时候,要想想为谁辛苦、为谁忙,要经常反思这样忙是否值得,是否有意义。

  着名数学家陈景润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为数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种状态的“心”“亡”,是迷失正确方向的忙,是盲目的“盲”。这种“忙”是瞎忙、倒忙,犹如盲人一样不辨东西南北,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任何好处。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但创造的人均财富却不高。这不但与生产工具的先进和人的素质有关,也与劳动力的优化组织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瞎忙的现象:有的人不会授权,事无巨细,通通由自己去做,不但自己辛苦,下属也没有积极性;有的喜欢搞形式主义,讲排场,开展许多轰轰烈烈的活动,自己劳心伤神,也劳民伤财;还有的人违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干许多蠢事,如在山上开荒种稻等。这种瞎忙,当然不会创造有效价值。

  唐代李涉写过:“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宋代黄庭坚也写过:“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这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生,必定是劳逸结合的;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张弛有度的。就像一场旅行,有时节奏慢一些,行程简单一些,反而能看到深刻的、有趣的东西,在悠闲地欣赏名胜古迹时,便多一点优雅的趣味。

  当不期而至的琐事和无意义的应酬纷至沓来时,要学会选择,敢于说“不”。在繁忙工作中,多一份从容淡定。让我们在忙着赶路的同时,不要忘记欣赏身边的风景,不要忘记健康和幸福,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1. [内容来源:新周刊]
  2. [内容作者:顾易]
  3. [责任编辑:WB002]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