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吴国珍,图片由作者提供。
拙作《<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问世后,有人问道:中外《论语》英译不下三四十种,为什么还要重新翻译呢?论语>
《论语》是承载早期儒家思想的经典着作,而儒家思想又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孔子的思想,不但是中华文化圈的宝贵财产,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产,故其外译殊为必要。《论语》的外译,单就英译而言,已达数十种之多,那么我为什么还要重新英译它呢?我的回答是:之前《论语》英译不尽人意之处多多,非重译恐有误后辈青年。
本人对儒学经典的“四书”一向非常热爱,对其英译亦做过较多的研究,退休后更是认真阅读从理雅各、韦利到辜鸿铭、刘殿爵等十多部英译本。除了吸收其精华外,也发现不少瑕疵。下面仅罗列几点:
1. 西人英译往往过于西化和基督教化。如理雅各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成“君子是天主教徒般的宽宏,小人是党徒般的偏狭”;韦利将“士”译成knight(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尽管此类译法西方人一看便懂,却不能真正传达中文的原意。
2. 中国人翻译者甚少,人问题却多多。如“学贯中西的外语奇才”辜鸿铭,他在英译中自始至终把“小人”译成fool(傻瓜),很难把它跟孔子时代的“小人”挂钩。他把“礼”译成art(艺术),乍看是想表达“做人的艺术”一意,但他近一页的加注却完全没有联系到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香港的大学教授刘殿爵被认为是华人中英译《论语》最成功者,但他在翻译“足食,足兵,民信之”时,把‘足食足兵’译成“给老百姓足够的粮食和足够的武器”,而我们知道,农耕时代的皇朝从无实施粮食供应制,反而是以农民粮征养活国家机器,而武器流落民间,更是犯了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大忌。这就说明,光有良好的英文素质并非就能把典籍准确外译。再如许渊冲,他是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着名翻译家,号称“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着译六十本,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他的英译瑕疵颇多,比如把“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成“假如东风不帮一把,那么南方的美女将会变成北方的俘虏”。他的《论语》翻译同样问题多多,比如他有个译文是:The villagers, said the Master, performed ritual and music before townsfolk. So I would employ the villagers in practicing ritual and music. 将其回译成中文便成了:夫子说:村民们在城里人之前表演礼乐。所以在践行礼乐方面,我愿意用村民们。看了你一定会莫名其妙,它的原文是什么?其实这句话在《论语》里是:“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1)意思是,“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普通人;先当了官再学习礼乐的人,是贵族出身的人。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后做官的人。”这说明,即使中英文俱佳的中国学者,如果没有时间深入钻研,匆忙赶出来的译文也未必佳。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国内全译《论语》者极少,全译并全注者更是付诸阙如。故2000年《大中华文库·论语》出版时,所用英译竟是亚瑟·韦利(ArthurWaley)1938年的译文,其中把“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译成“‘祭’这个单词就像‘存在’这个单词一样”。其实,古代单个字的“祭”,就是祭祀祖先的意思。“祭如在”,就是“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像祖先真的就在眼前(那样的虔诚)”。译文中此类瑕疵绝非仅见,编者不可能不察,更多的可能是对国内译本的不信任。
中国高等院校英语人才济济,为何出不了一本完整的《论语》译注本呢?这是由大学的功能决定的。一个大学英语教授的主要任务是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不是具体地进行翻译。他们的一篇理论研究论文可以作为评级晋升的材料,而翻译出来的一本书却不可以,故译书成了繁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外可有可无的选项。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英译《论语》时究竟应该采用哪种中文今译。我阅读过的几个英译本,所用的中文今译均是杨伯峻的。杨伯峻是国学大家,当然值得信赖,但时代在进步,无数儒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英译者本人,实在有必要从新打造自己的今译,因为要从现代中文译成英文相对容易,而要从古文译成现代文则相当困难。一个译者打造今译的过程,就是他本人深入钻研原文的过程。省略了这一过程,其英译能在多大程度上忠于原文值得怀疑。本人每欲英译一句,必参照十数注疏本,力求吃透原文,然后综合各家之长,得出该句中文今译。比如杨伯峻把“君子务本”(论语·学而)今译为“君子致力于根本的工作”,其中的“根本工作”就颇令人不得要领,而我采各家之长,将其定为“君子努力打下道德根基”,既符合全段文意,又让人一看就能理解。
本人1945年出生于福建晋江,虽已届古稀,而热爱儒学之情迄未稍减。近日更不揣简陋,将已译成的《大学》、《中庸》、《孟子》三册,交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悉已面世,意在为儒家思想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再尽一份绵薄之力。(完)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