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人物

专访谢冕:现代诗歌接近口语不能无边无界
时间:2017-08-12 12:56:11  来源:中新网  作者:上官云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教授。北大培文供图

  “诗歌的文体很自由,现在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审美趣味写作,理论上,我们的诗人应该充分发挥个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但现在并不是这样。”近日,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在北京颁奖,大赛顾问、着名诗人谢冕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时谈到了创意写作,也谈到了诗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在目前良好的写作状态中,一些诗人的作品看似个人表达,但概念化倾向很严重。

  平时,出于研究需要,谢冕阅读过很多诗歌,但能让他眼前一亮的不多。谢冕说,基本都是大体相同、陈陈相因,个性突出的诗人并没有出现,这是当前诗歌创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都写一条江,可能词句不同、结构不一,但思路都相同,读起来感受差不多”。

  什么才是个性独特的诗人?谢冕举了海子的例子:“想想他的诗有多独特?里面有这样的文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 周游世界……那都是他很独特的东西,别人无法模仿、重复”。

  

点击进入下一页

 

  《谢冕编年文集》封面(共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北大培文供图

  “另外,还有女诗人余秀华。她那几首流传已久的诗歌我都读过,一位女性,当她的内心渴望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点值得肯定。”谢冕认为,这可能正是余秀华红起来的原因之一,“现在有一些宣传可能把她的成就有些拔高,但客观来说,余秀华的诗歌写得很不错,别人不能取代”。

  诚然,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古代的诗歌备受称赞,“五四运动”以来诞生的新体诗也有着不错的成绩。不过,早前曾有过“新体诗与旧体诗优劣”的讨论,双方各执一词,有的认为新体诗更贴近现代人生活,有的人认为古体诗有古风、古韵……而在谢冕看来,新体诗和旧体诗之争可以结束了。

  “新诗就是我们新时代的诗歌。早在一百年以前,胡适等人就有远见,意识到用古典汉语表达现代情感有一定不足,要换成白话文,这样就能把很多现实内容‘装进去’。”谢冕解释道,新体诗兴起并不意味着中国诗歌的“断裂”,而是一直延续以往的传统,因为我们的语言传统没有变,“汉语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词汇更接近口语,诗歌自然也会随之而变”。

  谢冕说,现代不可能恢复到唐宋的语言环境,某种意义来说,李白是属于唐代的李白,他写的是唐代的“现代诗”,“古代的语言环境已经不存在了。唐诗是伟大的,新诗同样是伟大的,我们这一百年来的历史可以在其中找到反映,也至少可以列出200位杰出的诗人。现在喜欢旧体诗的人可以写,喜欢新体诗的人也可以写,没有必要分出优劣”。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北大培文杯”颁奖典礼现场嘉宾与部分获奖者合影,后排左起第四位为谢冕。北大培文供图

  同时,谢冕还提到,在目前的诗歌写作中,确实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过分口语化现象严重、缺乏节奏感等等。他指出,现代诗歌接近口语是自然的,但要有节制,不能无边无界,“像‘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类似的诗歌,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诗歌要有诗歌的内涵,它是文学皇冠上的珍珠,语言是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的,要精炼,过度口语化会使这些内涵丧失殆尽。”谢冕认为,艾青先生把“白话写诗”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口语化但有节制,“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创作,但很少人能做到这么好”。

  除了语言不够精致外,谢冕认为,诗歌是音乐的文学,要讲究韵律,“这不是说一定要写新格律体,现在要保留韵律比较难,但应该有节奏感,否则没有产生音乐律动的感觉,读起来就没有美感”。

  “徐志摩诗歌的格律感是很好的,句子长短一致,有的还押韵。没有节奏感,诗歌就会‘不好听’。”谢冕说,新诗发展到现在,有成就,但上述问题要指出来,“我目前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希望新诗能够健康向前发展”。(完)

  1. [内容来源:中新网]
  2. [内容作者:上官云]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