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顾问、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
春晚是年末年初的重要话题,主办者是“年年难办年年办”,观众是“年年不满年年看”,春晚是现在中国人一个绕不开的情结。
我是1983年到1992年春节晚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近两年又是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春节晚会评选的评委,可以说对主办者和观众的心境都有所体会。
说它难办,是因为观众的品位和需求年年都在变化和提高,随着文化娱乐的多元化发展,观众的选择越来越多,在收视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要使观众满意的确是非常非常难。但是春晚还得继续办下去。虽然观众不满,但是春节年关中全国总是需要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就像过年的鞭炮和热乎乎的饺子一样,是民众情绪宣泄和气氛表达的方式。电视媒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而大众传媒是这一气氛的有力创造者和传播者。春节晚会已经进入民俗,深入中国民众的心中了。
因此,我认为春节联欢晚会是全国人民盼望的娱乐大餐,所以一定要办下去,问题在于如何办好;在新媒体不断发展,观众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势下,电视工作者如何打破陈规,不断创新,迎接挑战,将春晚如何办得更丰富、更精彩、更时尚。看了这两年各地电视台办的晚会,我有几点感受和建议:
第一,知难而进,认真对待,肯定它是老百姓的需求,铁了心地办春晚,这是上策。
第二,以平常心办春晚,不要把春晚当成政治任务和宣传需要,而是把它当成百姓节日的需求和全国上下情感交流的渠道。内容上集百姓的喜闻乐见、甜酸苦辣,甚至不回避用轻松的幽默讽刺揭露一些社会弊病和腐败风气,让百姓的情绪有所宣泄,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气氛。一味唱赞歌和言不及义的搞笑效果并不好,还是要反映老百姓的心声。
第三,下足力气创新,大胆融合新媒体,运用新技术,使形式出新,跟上时代的变迁和年轻人的时尚,打破陈规。不一定要猴年猴舞,虎年虎跃,4-5位主持人每人一句话,意思都差不多,这样的开头经常占了10分钟,程式老套,开场就不抓人,这方面多想点新点子。节目要短小精悍,节奏鲜明,有理,有情,有乐。歌舞、戏曲、小品、曲艺兼有,新老演员搭配,不能年年老面孔。地方台要注重地方特色,精办节目。
第四,注重百姓参与。春节晚会要打破“我办你看”的心理,要尽可能地创造百姓能参与的形式。让农民工、民间歌手上春晚是一招,还可以用网络、手机视频等,即时传入观众观看的情绪,即时地反馈,或者插入百姓自己录制的一段表演等。在今天多媒体相互兼容的情况下,在多让观众参与方面是有很大创新空间的。我们一定要提倡原创精神,不能步他人后尘。
第五,一台晚会无法包容各民族的文化内涵。
像我们写文章时有各种标点符号一样,春节晚会其实也不能总是惊叹号,酸甜苦辣咸都应该有,应该给人以多方面的感受。
各地方电视台不需要一味地复制央视春晚的模式,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认同感。要完全打开思路。在节目的形式类型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可以各具特色,不拘一格,融入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族风情,自辟蹊径,避免雷同,在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上下工夫,共同创造出一种春晚文化,营造全国上下的节日喜庆气氛,热热闹闹过年。也可以不把春晚当做一般的晚会来处理,把公益的内容、普通人的婚礼都拿到现场,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节目本身要多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让百姓想说、想看、盼望的东西能够进我们的春晚。现在歌唱型的节目太多,忧患型的太少,小品的内涵都没有进到大家的心里去,既不能彻底地笑,又无法彻底地怒。我希望能够减少一些这样的节目,能够真正让老百姓喜欢。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