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专家观点

沈力和她的两个“第一”
时间:2016-02-03 16:36:53  来源:  作者:  

 

  25岁在电视荧屏崭露头角,成为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50岁勇担重任,成为中国第一位电视专栏节目主持人;60岁再度出山,主持中国第一个老年节目《夕阳红》。中国电视事业50余年的发展,她的名字不可或缺,她就是——沈力。

  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的电视事业还是一片空白。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招录播音员,刚从部队转业的沈力被录取。不到一年,沈力又被派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任播音员,从此,25岁的沈力成为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一干就是50余年。沈力说:“成为荧屏第一人没有什么,也没想到。那个年代只知道服从党的分配,没有太多个人想法。”

  电视台刚成立时,条件特别艰苦,没有宽敞明亮的直播间,更没有今天的先进设备,当时的演播室是一间仅有6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办公室的三面挂了一圈幕布,另一侧用玻璃隔出细长的一条,里面是只能容纳3个人的导播间和音响控制室,唯一的一台监视器在这里。为电视新闻片作解说时,沈力必须站在导播间的外面,透过大玻璃,对着一支吊着的话筒解说。由于导播间很小,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稿子无处可放,只能播一张扔一张,新闻播完了,稿子也撒满一地。

  那个时候我国还没有录像设备,电视节目都是直播。沈力几乎每天早晨四点就会起来背稿子,要做到一字不差。没有领导要求,自己就要这样做。如果碰到重播率高的专题文艺节目,每重播一次就要再背一次。每天下午三四点钟领导审片,审片时播音员一边读稿,一边记画面。因为只有这一次对画面的机会,万万不能疏忽。差不多下午五点多,沈力才能拿到最后定稿,这时离直播没有多少时间了,要保证直播不出错,晚饭根本顾不上吃。当时,稿件出自多位记者和编辑之手,加上领导审核时的批注、修改,辨认难度之大难以想象。而新闻的播出量又较大,国内外新闻和专题片加起来大约需要50分钟,都是直播,紧张程度可想而知。“我备好三种不同颜色的墨水,黑色用来删除不要的部分;蓝色用来描画不清楚的部分;红色来做特殊的记号。稿件常常被我画得像京剧脸谱。”而这一张张貌似京剧脸谱的稿件,就成了沈力站在导播间外,透过玻璃对着导播间里的监视器进行解说的唯一依据。

  对于电视播音员来说,每个电视节目形态的出现都是学习和挑战。沈力觉得自己很幸运,,各种类型节目,节目串联、口播新闻、专题采访等,都得播。其中像文艺专题,播音员(那时还不懂怎么主持)在里头应该起什么作用,怎么承上启下,都要去摸索。

  条件不好,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可沈力的工作热情却特别高,以至于生完孩子不到一个月,她就上班了:“这是党的事业,这是神圣的岗位。职责所在,只要人在话筒前,就要心无杂念、兢兢业业地播好稿子,做好工作。”

  作为中国第一个电视播音员,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对象,也没有任何资料能够看到,只能去琢磨,去求索。电视播音员面对的是摄像机,不是单纯的话筒。既有听觉形象,也有视觉形象,让观众认可非常重要。台领导对沈力的要求是八个字:端庄、亲切、大方、自然。沈力认为,在镜头面前,播音员得有一种视像意识,眼睛里要有人,要充满情感,要感觉和镜头前的人在面对面讲话。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沈力发表了《镜头是观众的眼睛》,文章强调播音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从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电视播音员代表的是电视台和国家;播音员对观众应热情、亲切、谦虚;摄像机的镜头就是观众的眼睛,播音员要真心实意地与观众交流;播音员播稿件要力求口语化,做到讲而不念;播音员要与节目融为一体,成为节目的一部分,不能喧宾夺主;不同的播音员,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和个性也应有所不同;播音员的着装应与节目内容相吻合,化妆不宜过浓。这是中国电视播音史上第一篇带有总结性的业务文章,所述观点迄今仍有适用之处。

  “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因为声音不够高亢,沈力主动要求改行,到专题部做编导。没有学过编辑,没有学过导演,沈力就向老同志学,一门心思就是想把编导这项工作做好。编导一干就是八年,沈力从节目选题、采访,到搜集资料,一个都不会落下。当时北京有两个比较大的图书馆,一个在魏公村,一个在北海,沈力都是常客。有资料要查,她去图书馆借大画报扛回来,录完了再还回去;排节目时,演员来了要给人家订饭,之后给送去,什么都要自己干。电视能容纳的内容太多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掌握的,为此,沈力不断地学习、汲取、求索、磨炼,须臾不敢停下脚步。正是这一阶段的摸爬滚打,使沈力在电视节目的采、编、播方面获得了全面锻炼,并由此懂得一个节目入题怎么做、怎样编、画外音从哪入、采访时从哪个角度提问,等等,为日后做专栏节目主持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第一位电视专题栏目主持人

  1982年,中央电视台将原来设在播出部的《为您服务》栏目划归专题部,变为固定栏目,任命沈力为栏目负责人兼主持人。电视节目专栏化由此起步,沈力也因《为您服务》而成为中国第一位电视专题栏目主持人。

  八年的编导经历,使沈力回过头来做《为您服务》这个专题栏目的主持人时,感受大有不同。那时,沈力没见过主持人,也不知道什么是主持人。主持人这三个字有什么内涵?主持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性质?主持人与栏目是什么关系?沈力一概不知。而与此同时,沈力既要负责栏目,又要做主持人,这两个方面怎样结合?对于诸多问题,沈力都要重新探索。在《为您服务》以前,我国电视节目的供求关系基本上是“我播你看”,而《为您服务》做到了“你要我播”;过去播新闻是代表电视台,代表国家,需要严肃、庄重,而《为您服务》则要把心态放平实,要身居百姓当中,尊重观众,以朋友的身份和观众进行交流,;过去播音基本是书面语言,《为您服务》则努力将书面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由播报变成说话,不端着;再有一个就是交流,此前电视栏目与观众没有什么交流,而《为您服务》会直呼观众大名并解答问题,还会在一些特别节目中将观众请上来,让观众参与其中。

  刚接手《为您服务》时,沈力还有过一点小小的抵触情绪,觉得栏目光是些吃喝拉撒的事儿,没有什么品位。但既然答应了,就得用心做,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良心。渐渐地,沈力感到《为您服务》不光是日常生活的服务,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都应该囊括其中,观众有什么需求就要尽量满足。沈力说,那时电视功能的侧重点不同,除了传播信息以外,寓教于乐、教化的功能也很重要。她不时地在想:让这个栏目看起来不琐碎、不婆婆妈妈,而是雅俗共赏,知识含量很关键。生活里处处有科学、有知识,要让观众看有所得,学有所用。节目找到一个切入点,就要强调它的知识性。为此,沈力要求每一位编辑,不管所负责的板块有多大,哪怕只有几分钟,都要告诉观众一点什么,不仅让观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中学到知识,这样,才能才能提高栏目的品味并成为他们可信赖的朋友。

  “为您服务”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个25分钟的小节目,开办仅5个月就收到了上万封观众来信,每一封信,沈力都会认真阅读,并从中提取信息,进行解答。“观众来信问隔夜茶能不能喝,红茶绿茶有什么区别,我们就录制了《喝茶的学问》,具体回答这些问题;社会上时兴穿西服,我们便录制《西装与领带》,指导服装搭配,如此等等。”

  《为您服务》基本没有什么包装,一个问题两句话能讲清楚,绝不讲三句,实实在在的。当时的专题部领导朱景和基本不审沈力的节目,《为您服务》节目的编排录,到沈力这儿就没出过什么事。沈力觉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界限要清楚。《为您服务》也做过产品曝光,比如有一对老夫妇花了大半生的积蓄买了一个彩电,出问题了,哪个部门都推诿,就是修不好。老两口告到了当时的广电部。《为您服务》经过调查,把这件事公布了,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西安的观众联名写信,说当地一家商场的高音喇叭无论白天黑夜都响个不停,影响了周围居民的体息。沈力看到信后,翻阅了大量资料,在节目中讲述了“分贝”的概念,还公开了这封观众来信。播出第二天,这家商场的高音喇叭就不响了。后来,告状的信越来越多,连问题产品也一起被邮到栏目组,酒瓶子、断鞋跟、皱衣服,堆得像小山一样。沈力明白,这样下去不行,要有一个机制规范。在保证节目主流的情况下,《为您服务》坚持半年抓一个不合格产品。同时,经领导批准,栏目组刻了一个章,把观众信件,连同带有栏目组章的信函一并给厂家寄过去,结果厂家纷纷回信,积极表示解决问题。电视节目起到了监督、促进作用,负起了社会责任,也坚持为观众服务的主流,得到了认可,真是其乐无穷。沈力坚信,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了,老百姓会记你一辈子。“我离休多年后,有一次去广播学院讲课,一位学生对我说‘我爸爸让我代表他谢谢您,我们家曾有个闹钟坏了,找厂家也得不到答复,给您写了一封信,厂家就来人给我们换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观众还记得这事,让我很感动。”

  主持《为您服务》以来,从节目策划、制定方针、探索形式,到平时和大家一起商定选题、审定稿件、参与采访、撰写串词,直到板块编排、后期合成,沈力参与了创作的全过程。主持中什么该说,说什么,怎样说,她都能驾驭自如。沈力认为,这就是主持人与栏目之间的关系,也是设置主持人栏目的一个特征。主持人与播音员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对稿件的把握、声音的运用这些方面,不同的地方在于主持人要有主动性。对此,沈力总结有四句话:主持人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主持一个栏目,就是这个栏目的代表。主持人的意志、观点、行为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并渗透在节目中,与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形成栏目的总体风格和主持人的鲜明个性;主持人除了参与节目,还要非常清醒地把握好自己在节目中的位置。要时时记住,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中,与他们平等相处,以礼相待,以诚相交;主持人要建立“视像意识”,要用心去和观众交流,这样,在镜头前才能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另外,鲜明的个性色彩是主持人魅力的先决条件,有个性才会有活力,才能产生魅力。主持人个性会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行为,二是语言。沈力重视语言的运用,她认为语言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比如说《为您服务》,它是深入到老百姓家里的栏目,要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跟老百姓交流,主持人自己的观点、思想、认识、个性都会融在里面,亲切而贴近。而沈力恰巧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语言、风格温暖宜人,和《为您服务》栏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60岁时,部领导请已经离休的沈力出山主持一个老年节目。沈力想,电视作品本身就是创新的艺术,不能总搬老套路。她建议这个老年节目叫《夕阳红》,建议写几句歌词,都被采纳了。做过一段编导、当过一段主持人,现在再来主持《夕阳红》,审视的角度变化了,又有了新的乐趣,沈力充满了创作的冲动,也深感责任所在。《夕阳红》与《为您服务》还不一样,同样是处于探索中的节目,主持人用哪种语言,把握什么分寸,所用之词是否经得住推敲,语法是否符合口语规律,语言是否简练,用语是否礼貌,话语是否流畅并符合自己的年龄与身份,是否言之有物,等等,沈力一次次地去较真。“小平百年”时,沈力到小平的家乡筹备节目,她事先准备的主持词为:小平诞辰百年的时候,我们来到小平老人的家乡,我想大家的心情跟我一样非常激动。再一想什么叫“大家的心情跟我一样”?应该说“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语序颠倒一下,整个说话的口吻发生了转变。就这样推敲、琢磨,沈力说,一辈子习惯了,“像着了魔似的”,说什么词脑子都在转、在斟酌,这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追求,“人应该有追求,有追求就会乐此不疲,就会充满快乐。”

  不管主持《为您服务》还是《夕阳红》,收视都是非常火。原因何在?沈力觉得,收视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把节目做到观众的心坎上,能不能从各方面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观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实际上,所有的节目都是这样一个道理。

  电视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是做人

  退休之前,沈力这个着名主持人并没有赶上中国电视最风光的时刻,对此,沈力平静而淡然。看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视的繁荣,她由衷地高兴。她说,时代总是要发展的,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总去比这比那,永远都不会满足,“一个人一辈子,能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最好。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观众认可,已经很知足了。”

  对于目前电视荧屏上出现的某些不健康现象,沈力说看不惯就不看。她认为,这样的事情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难免的。目前的社会有些功利,有些浮躁,但随着国家越走越好,社会教育水平、老百姓生活水平都会提高,乱七八糟的、低俗的东西就会减少,这些现象迟早都会过去的。不过,荧屏上负面的东西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电视媒体应该负起责任。目前有的电视媒体在某些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虽然也有为难之处,但总不能让负面的东西泛滥。沈力一直强调,电视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有责任感。一个合格的电视工作者要敏锐,要有思想的高度,要有广泛的知识面,但最宝贵的品质是做人,人做不好就容易走歪道,应该做到问心无愧,对得起所承担的工作。沈力很喜欢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主持人或者一个栏目,经历了若干年以后还让人能记得,这就是成功。栏目产生的影响,会让人进一步推敲背后的东西,那是一种责任,它能折射出更深层次的人格的魅力。

  在沈力做播音员、主持人的年代,无名无利,讲的只是责任、奉献、忘我,她无怨无悔。主持《夕阳红》的时候,沈力做过两次大手术,第一次,医生让休息两个月,到13天的时候,领导打电话,告诉沈力《夕阳红》搞了一个“金秋游园会”,很多人希望和沈力照相,沈力去了。过了两天领导又打电话说还有一些同志没照成,很遗憾,能不能再来?沈力又去了,从那以后就没再休息。第二次是隔了一年,沈力又做了一次手术,一个星期后,栏目找沈力,沈力又连续录了四天的外景。当时,除了她自己,没有人知道大手术后的她亟需休养。

  做了几十年的电视工作,沈力获过很多奖,但她最看重的只有三个:1958年获得的“北京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1984年获得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离休后获得的“全国离休先进个人”。沈力说:“诚信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则,讲诚信才能正品行,才能负责任。在这个原则下,这些年我一直没有走过什么岔道,也算是聊以自慰吧。”

  采访后记

  白岩松说,看沈力老师的节目,觉得特别暖和。虽然没看过多少期《为您服务》,可是沈力老师那种主持的姿态和那种语调,却好像是最熟悉的身影和声音,给大家留下的都是家人般温暖的记忆……

 

  78岁的“中国荧屏第一人”沈力,仍旧是那样云淡风轻,不张扬,不造作,自信而美丽。她守信,约好的时间,会分秒不爽地出现在记者面前;她孩子般好奇,时常跟朋友们用邮件联络,还做了30多个PPT;她一如既往地真诚,说起开心事会忍不住掩面而笑,讲到激动处眼睛又常常溢满泪水。沈力,温馨从容,质朴亲切,执着坚强。她就像一株紫藤,遮蔽着一方荫凉,而枝蔓又时时伸展,向着阳光,永无止境。

  1. [内容来源:]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xiaoj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