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莫文蔚百家奖我的长辈颖儿
通用封面banner

名家风采

  • 九九消寒图: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九九消寒图: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第一次见到“九九消寒图”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含饴弄孙的康熙皇帝带着弘历将悬于堂中木影壁上的中空字的笔画描黑,他告诉弘历,每天描一笔,字都描黑的时候,春天就到了。

    2017年12

    27

  • 字里行间尽显白石老人率真风趣

    字里行间尽显白石老人率真风趣

    “凡我门客,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请莫再来。”说这话的是七十有三的白石老人,老爷子对络绎不绝上门求字索画者开诚布公:但凡想通过走师母路线、获得买字画时更优折扣的,今后就不要再来了。他,真是活脱脱一个性情中人。

    2017年12

    27

  • 黄宾虹不会说“50年后人们才能懂我的画”

    黄宾虹不会说“50年后人们才能懂我的画”

    在今天,黄宾虹的画名受到各方认可,这是毫无争议的。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大众以及媒体形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概念,并被一再重复——黄宾虹在世的时候,一生不得志,他的成就不被大众知道;他的作品不被市场认可。尤其玄乎的是,黄宾虹居然能预言“50年后人们才能懂我的画”,似乎昭示着新的时代将会让他大红大紫。然而,纵观相关报道,这句黄宾虹的“名言”,在被各方反复传说的同时,却从来没人考证过真伪、出处。关于这一问题,笔者试图找到这句话可信的出处,或类似语义的文献资料,但均无所获。但通览黄宾虹的书信集后,倒是可以得出两条基本

    2017年12

    27

  • 雪域格桑花——李尚春的瓷板画

    雪域格桑花——李尚春的瓷板画

      凡去过西藏的人,无不对雪域高原的原始广袤静谧之美发出赞叹,无不对人民的朴实和风俗风景所感动。正是出于内心的赞叹和感动,在中国瓷都景德镇,有一位青年画家,用他那极富表现力的画笔,艺术地展现了让他久久不能释怀的西藏风情。

    2017年12

    26

  • 美在新时代的中国画

    美在新时代的中国画

      京城11月的中国美术馆热闹非凡。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画,其文化艺术色彩非但没有受到丝毫削弱,反而在不同时期都能引发全社会的热烈反响,足以说明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2017年12

    02

  • 繁华与静谧——品宗其香的画

    繁华与静谧——品宗其香的画

    以东西方美术的交流促进中国画创新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早在上世纪初,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推进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宗其香是这股潮流中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与李可染、李斛、蒋兆和,并称为新中国中国画改革的四大旗手。宗其香师从徐悲鸿先生,长期追随徐先生身侧,深受其援洋入华、中西融合思想的陶染。宗其香一生“宗法中西,励志向学”,徐悲鸿先生称赞“笔墨管含无数物象光景,突破古人的表现方法,此为中国画的一大创举”。

    2017年12

    02

  • 质朴气 书卷气 奇逸气——简评蔡栋花鸟画创作

    质朴气 书卷气 奇逸气——简评蔡栋花鸟画创作

     我和蔡栋有三同:同乡、同道、同事。

    2017年12

    01

  • 唐寅书画尽得风流

    唐寅书画尽得风流

      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在举办的《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展》,汇集了国内四大顶级博物院收藏的62件(套)明清人物画精品,其中一幅唐寅的《桐阴清梦图》格外引人注目。唐伯虎早已家喻户晓,但是唐伯虎的书画究竟有多好,恐怕普通的大众并不一定知晓。

    2017年11

    17

  • 元气只淋漓 画笔信如之——朱元更先生书画窥探

    元气只淋漓 画笔信如之——朱元更先生书画窥探

      夫天地之名,造化为灵,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南北朝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中国绘画之精髓,不在人物、花鸟,而是在山水。山水画的“似是而非”“远景近睹”唯中国之独有,许多情况下,“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如此。”湖州书法家朱元更知其者谓“儒雅低调平易近人”,在他还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任上,“屈尊”赴京以学员身份入王镛、王乘、岳黔山等高研班学画画,山水而及花鸟,书风亦为之一变:弃“赵王调”而取“野狐

    2017年11

    16

  • 行进在艺术高峰的攀登之中——刘海粟

    行进在艺术高峰的攀登之中——刘海粟

     晚清的中国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国家的科技革命,殖民扩张,生产力发展,一切所带来的欲望的膨胀,都给那个时代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人生逢其时,与很多人遭遇灾难一样,历史就是这样形成了近代中国一个个的史无前例。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开端的起点上,许多行业都有相似之处,艺术也不例外。

    2017年11

    14

  • 赵孟頫的前半生

    赵孟頫的前半生

      近日,北京故宫正在举办《赵孟頫书画特展》,展览涵盖了赵孟頫一生中最为经典的书法、绘画作品。

    2017年11

    14

  • 我爱刻印——钱君匋的篆刻艺术

    我爱刻印——钱君匋的篆刻艺术

     我开始学刻印,还不到20岁。当时我老家屠甸,有两位长者,都是有名的书画家。一位是孙增禄,原名炳荣,号良伯,别署两陂,他的居室名小沧浪馆。祖籍浙江绍兴,自其祖蓝田始从绍兴迁屠甸。父秋圃。三代都是中医外科名手,病家四方求诊,纷至沓来。孙老兼善书画、篆刻、琴棋、诗文等。书学颜平原,晚略受郑板桥影响,人物、山水、花鸟、虫鱼,无不精妙,风格在梁楷、白阳、青藤、石涛之间。印宗浙派,有陈鸿寿风。所作都能自开面目,名驰东南一带。早年曾任上海同文书局缮写工作,其石印本书籍,不少出自他的手笔。晚岁依其甥为生,卒于濮院。

    2017年11

    10

  • 傅抱石的泉瀑雨声之美:不辨泉声抑雨声

    傅抱石的泉瀑雨声之美:不辨泉声抑雨声

     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历代山水画家创造出了泉瀑山水专题和雨景题材的山水画,留下了诸多精美的中国画艺术精品。但也不可否认,泉瀑雨声绘画创作始终是传统中国画创作中的难题,确实使很多画家望而却步。

    2017年11

    08

列表+内容通用右边第一
通用列表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

点击进入首页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