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城镇化不否定农村发展。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是并行不悖的。要严禁出现一种超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而由政府强制推动的村庄撤并的“被城市化”现象。[3]农村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消亡,即使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城镇化的较高水平,农村和农业发展依然对整个社会的运行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二,农村教育之于农村社会的功能。学校是村落中唯一的国家机构,它在乡村背景与乡村气氛中显出一种不可替代的身份,与乡村的互动具有深长的意味,在村落中的功能变迁具有独特的文化史意义。[4]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社会结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非但不该被遗忘反而应成为地方政府政策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在数量和规模还是在结构和空间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村教育发展中,都应该充分考虑它对于整个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农村教育对于内外环境的各种功能,让农村学校真正成为农村社区的文化中心。
其三,我国的农村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会走向终结。尽管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为52.57%,但仍然有6.4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即使依照目前的城镇化增长速度计算,在不远的未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更高,届时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居住着一个人口达数亿的庞大人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工业必须集聚在城市的生产方式出现向农村聚集的可能,而且新的生态化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以及现代的农村社区服务业的崛起,也会导致人口向农村的重新聚集。[5]随着我国逐渐进入到后工业时期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一些城市居民将会主动选择到自然环境优良的农村地区居住和生活,逆城市化的出现也将凸显农村建设的价值。
农村教育现代化要尽量避免那些基于政绩观的对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肆意撤销、合并的现象,尤其是要警惕由“要想富裕农民,必先消灭农民”观念衍生出的“要想解救农村教育,必先消灭农村教育”的行为倾向。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未来任重道远。
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定位
现代性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理性、公平、人类中心主义、世俗化、效益、民主、自由……其中,质量、效率和公平是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基于理性的效率和质量取向
在农村教育现代化中,需要坚持以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内的全面理性为原则。
工具理性指向效率因素,价值理性指向质量因素。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教育,只要它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可以预见”的目标,而是为了追求抑或保持真、善、美、信仰、承诺等关乎价值的信念,就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合乎价值理性的教育。价值理性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绝对价值”,与功利性的目的和手段相比,它更在乎行为本身的价值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中当人们都在为丰富的物质和财富积累的盛宴狂欢之时,却发现价值、意义却逐渐远离我们而去了,人们没有从这种超越历史的现代生产中感受到轻松和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失落和紧张。也正是基于现代性危机的背景,韦伯将理性区分为合目的理性与合价值理性才具有重要的学术启示和现实价值。
(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公平取向
公平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现代性价值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追求的是效率,那么为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所需要的社会政策就应该以公平为目标,防止出现过于严重的两极分化,缓和各阶层之间的矛盾。[6]
现代化可能是具有整体性的,但不一定是很好的整体,它必然包含着紧张、压力、混乱和骚动。[7]农村教育之于整体教育而言,就体现着失衡所引起的种种消极情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在“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下,农村教育一向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农村教育改革的推进步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教育逐渐出现了城市化的发展趋向。农村教育为了改变落后面貌,顺应现代化发展的潮流,遮蔽农村教育的文化熏陶,以先进的城市文化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向导,以先进的城市教育作为农村教育追逐的榜样,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组织等各方面均以城市教育为标准,从而使得农村教育逐步城市化,以期最终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8]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倾向愈演愈烈,甚至有些地区明确提出并实施了大幅度撤并农村学校乃至消灭农村学校的政策,致力于将所有农村学校全部迁移到县城中去。人口的这种变化趋势对农村教育布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地表现在21世纪以来在农村地区出现的大量“麻雀学校”和“空心学校”现象,之前农村地区广泛修建的学校大多数正在遭遇着生源日趋萎缩的困境,甚至其中一部分学校已经处于荒废状态。因此,这种把农村教育直接“抽离”出农村的简单粗暴行为值得进一步反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对公平和公平的价值诉求逐渐凸显出来,近年来的各项教育政策中都积极反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得到加强”的现实要求。
落后的农村教育将会引起社会发展失衡、社会不稳定直至现代化停滞和崩溃,在人们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形成一个差距,这种差距将引起社会挫折感和不满足感,导致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定。西方发达国家均以教育为国家兴盛之基石,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视教育为国家盛衰和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其中,平等、效率和需求成为现代教育发展观的关键词。[9]现代社会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民,不会因种族、阶层、贫富、性别、区域等方面的差异而剥夺任何人的受教育权利。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受到公平的教育、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的权利,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乃至农村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缺乏公平的农村教育就是逆现代化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影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农村社会进步的稳定器。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