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总体上是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和破坏的历史。不过,这一过程中却不乏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但在“新文化”的滔天巨浪下,这些努力并未能挽救中国传统文化风雨飘摇、日趋衰败的历史命运。与它相关的“复辟帝制”、“六亿神州皆尧舜”、“狠斗私心一闪念”等政治文化实践,不仅没能实现道统重建和文化复兴,反倒引发社会动荡,激起时人对传统文化更深的误解和反感。
概言之,近代以来的中国存在着一个明显而重要的理论问题:传统文化中是否存在适应现代社会的积极要素?如果有,如何将其准确地提炼出来?“冷战”结束以来,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呈现出持续发展乃至全面复兴的态势,但上述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局者迷”的问题时有发生。在经历百年“新文化”的激荡之后,中国人该重建怎样的传统?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又该以怎样的形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革命与现代转型
大陆“新儒家”在提倡接续道统、复兴文化时,往往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处境中,即人们会列举传统社会中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和现象(一夫多妻制、女性裹脚等)来反驳他们。这种批判甚至会不作区分地牵连到整个传统文化,以致形成钱穆所说的“惟中为旧,惟西为新,惟破旧趋新之当务”的扭曲历史观,重新甄别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已成当务之急。
在重新兴起的传统童蒙教育中,一些人就注意到《弟子规》与“三百千千”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的不同。在清代,曾国藩尤为推崇《弟子规》,这与当时的体制和观念都很契合,故而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代体制和文化观念下,《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就未必条条合乎时宜了。所以,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弟子规》,但亦有同样注重传统文化振兴的学者,提醒人们注意其间可能存在的教育问题。时至今日,在传统文化不再被全部否定后,中国文化中的这种血肉相连、鱼龙混杂现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代人的取舍困难。
琴棋书画、针灸脉诊和亭台楼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值得现代中国人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能够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但这些并非中华文化所独有的,西方社会中存在着功能相似的替代品。黑格尔在课堂上讲中国哲学时,曾指出《论语》只是道德说教,其他文明的哲学系统也能发挥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他并不推崇孔子。在中文与西文、筷子与刀叉、中医与西医、国画与油画、古筝与吉他之间,存在的只是样式差异,很难说筷子就一定比刀叉优越;油画一定比国画完美。因此,此类民族或传统形式的文化,在世界交往中还只具有对等意义,这些传统即使得到培育,也未必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那么,有没有某种文化既是中国所独有的,又能够普遍适用于其他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现代世界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对中国传统精神有透彻的了解。“新文化”通常被视作对传统文化的“革命”,故而中国传统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作对现代文化的“反动”,它的“现代价值”恰恰存在于“新文化”未能触及的领域中。因此,对“新文化”革命性的分析有助于廓清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点发生了转移。
马克思将这种转移归纳为“人的眼光”的出现,即人开始从“理性”和“经验”——而非神学或形而上学——出发来认识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社会中的宗教文化和圣贤文化逐渐没落,进而导致“正当性”的来源发生变化——“魅力型”和“传统型”合法性逐渐瓦解,“理性型”合法性占据主导。上述过程在欧洲表现为“启蒙”运动,在中国则表现为“新文化运动”。
此种认识论和正当性的转变,在历史上付出了革命性的代价,也为政治上的民主转型和经济上的市场化开辟了道路。人的生理本性、自由意志和平等价值成为经历现代转向之后社会的基石。是非标准在传统社会取决于圣贤、宗教或政治领袖,在现代社会则更多地取决于民主机制中民众的自由意志。社会的经济交往和发展,在现代也交付于诸多个人的自由意志,市场因此依循民众个人意愿而得以自由放任地发展。文化和学术的最终渊源,则被归结为人的意识,或者,人的经验和理性。传统社会中圣贤所讲的形而上本体,宗教领袖所讲的超验的神,都是人的经验和理性所难以把握或不能认知的,因此被现代社会彻底割舍或否定掉。可以说,现代社会是人的理性说了算的社会,它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于传统习俗、圣贤教诲或领袖意志。
尽管认识论和正当性转变的代价极其沉重,但它也为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个人价值得到彰显,自由和平等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石。这在自然法理论的古今之变上表现得尤为充分,自然法在古代通常被界定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客观法则,在中世纪神学体系中则被视为“神的意志”,但到了近代,自然法理论的重心却转移到了个人的“自然权利”上。这一过程被学者归纳为从“自然正当”到“自然权利”的转向,古典自然法理论中“道德至上”的价值观被摧毁,“理性主义”成为主流。
问题在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虽然将个人从宗教和礼教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但在现代性光芒的照耀下,其阴暗面也逐渐显露了出来。究其原因在于,现代性只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点转移的产物,它在赋予人类社会以新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遮蔽了传统文化持续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中国传统教育一直秉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原则,“发明本心”是古典教育的主旨,这在日趋功利化的现代教育中是缺位的。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