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读书会大概最早兴起于学校,后来为民间更多有钱有闲之人效法,到今天已蔚然成风。在通向书香社会的路上,读书会犹如一个个营帐,接纳着颇具好学乐群精神的现代君子。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王蔚先生原是经济学教授,但若干年来,他在教学、科研之余,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论语》研读和传播上。王蔚先生的“粉丝”发起了“齐鲁《论语》研读活动”,他定期在诸多文化道场举办流动性的公益讲座,受到广大国学爱好者的欢迎。《论语》,这个被王大千理事长称作“一本正经”的传统经典,通过读书会,为民众送去了最有益的精神食量。
访谈嘉宾:王蔚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孔子学堂讲师
问:您是如何与《论语》结缘的?您对《论语》的有什么独特心得?
王蔚:我最早知道《论语》是在1974年,我读小学三年级。那时全国正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小学生也要参加。我们学校有块黑板报,老师指定我负责。老师把报纸上的东西圈起来,由我抄到黑板上。由此我知道了孔子,知道了《论语》,知道《论语》中的只言片语,如“克己复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当然,还知道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那时对这句话批得很厉害,作为孔子歧视妇女的证据。对了,那时称孔子不叫孔子,称孔子为“孔老二”,称《论语》为“大毒草”。那个时候,批孔子,批《论语》批得非常厉害。后来因为政治的需要,又演化为批周公。
我真正开始学习《论语》是在1985年,那时我在重庆读研究生。恰有一位叫王同朝的同学也喜欢《论语》,我们俩经常在一起切磋,对了,“切磋”这个词就来自《论语》。屈指算来,也已三十一年了。从那以后,我对《论语》产生了浓厚兴趣。2004年,我开始在山东财政学院讲授《论语选读课》,也有十三个年头了。十三年来,听我课的学生约有5000人。从2010年起,我开始应一些机关学校企业的邀请讲授《论语》,并从2015年元月开始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济南人民广播电台讲授《论语》。
北宋宰相赵普讲,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这句话不全,赵普原话是“臣以半部《论语》助先君夺天下,又以半部《论语》助君治天下。”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半部《论语》何以夺天下,半部《论语》又何以治天下。我思考的结果是,无论是治天下还是夺天下,关键是修齐,也就是修身齐家,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论语》是一部充满人性与智慧的修身与关系学着作。他提出修身五原则学思省改约,即学习、思考、反省、改过、约束,又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仁、恕、礼、惠、乐,即仁爱、理解、尊重、帮助、乐人。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了处理人际关条的具体原则: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君礼而臣忠,友信而敬久,见义而勇为。这些思想,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问:在学习研究与普及传播《论语》过程中,您的收获是什么?
王蔚:一,认识了人性。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但孔子从没讲他的道是什么。“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那是曾参的见解,不是孔子的答案。其实孔子的道是孔子对人性的把握。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把握人性,不仅要从天性去认识,还要从人所处的环境去认识。关于人性,孔子从来没有讲人性善与人性恶的问题,这是孔子的高明之处。孔子实际上认为,人是君子与小人的结合体。孔子从事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一个人尽量地成为君子,成为仁者。
二,明白了修身的途径,找到了处理人际关糸的钥匙。我认为,修身的途径就是五个字:学、思、省、改、约。这是修身的途径,也是修身的方法。第一,人不学习不行。《论语》的开篇即讲学习。《论语》中有64个学字,但没有学字又谈学习的篇章更多。关于学习,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如重学、好学、乐学、会学、善学、博学,学以致用。第二,人不思考不行。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出了九思。第三,人不反省不行。孔子提倡反省:见不贤而内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参“吾日三省吾身"。第四,人要善于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要向颜回学习,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这很难做到。第五,要约束自己。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在《论语》中,孔子至少三次提到“约之以礼。”
至于处理人际关系,要掌握五个要点,即学会仁爱,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帮助,学会使人快乐。当然,要想使别人快乐,自己应当快乐。
三,学会了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问:王大千理事长称《论语》是“人生的说明书”、“一本正经”,您怎么给这本书定位?
王蔚:我非常赞同王大千理事长的说法,《论语》是人生说明书,论语是"一本正经。”我认为,《论语》应当从六个方面把握:《论语》是生活之学,《论语》是教育之学,《论语》是修养之学,《论语》是处世之学,《论语》是为政之学,《论语》是智慧之学。我非常理解王大千理事长一本正经的说法。《论语》说到底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既是人生观,又是方法论。学了《论语》,既会做人,又会做事,何乐而不为呢?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是百科全书、人生宝典、关系巨着、为政指南。
问:什么书对您产生过重要影响?您心目中的书香社会是什么样的?
王蔚:世上的书千千万,被称为经典的书并不多。就我而言,只有三本书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一是《论语》,二是《资本论》,三是《水浒》。《论语》教会了我为人处事,《资本论》教会我用逻辑方法思学问题,《水浒》教会为见义勇为。我心目中的书香社会就是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喜欢读点经典书,开卷比不开卷有益,读经典比读一般的书有益。
问:有人说,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所谓“国学热”。您认为国学在中国,尤其是在民间真的“热”了吗?这是正常状态吗?请谈一谈您的观点和理由。
王蔚:我的体会是热了。一是政府提倡,各种各样的机构涌现出来,二是各种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三是各种各样的国学资料很容易得到。我觉得这是好事。当然,要注意加强领导,加强引导。
问: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国学类“心灵鸡汤”,我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来自传统经典的名言警句,大家真正需要的或许并不多,太多反而会令人麻木。我们如何能保证传统价值观入脑入心?
王蔚:我的建议是学好经典先从抄《论语》、读《论语》开始。认认真真抄一遍论语,比其他方法都管事。我的学生跟我学论语,先从抄《论语》开始。
问:今天,您发起的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在济南已有不小的影响。对于《论语》的研习和传播,在未来,您有何规划和打算?
王蔚:我从2012年5月发起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目前己进入第五个年头。五年来,我们坚持每月活动一次,纯公益、全免费。2016年6月,我们将举办第44次活动。由于该活动在济南各区巡回举办,该活动被王大千先生称为流动的孔子学堂。说到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活动的秘书长于大虎先生,也感谢秘书处的亦馨、姝涵、纯如等人,也感谢为活动提供场地的所有人士。
关于未来的想法:一,出几本书,写几篇论文,录点音像资料;二,把《论语》讲遍山东所有137个县区;三,立足山东,走向全国,让更多的朋友接触《论语》,了解《论语》,从《论语》中受益。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