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先生获聘图书馆系统孔子学堂推广指导委员会主任
在任职浦东图书馆馆长之前,他有着很深的教育情结:他是上海教育界着名的“明星校长”,是全国十佳校长、上海市一级一等校长、首批名校长后备,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教育系统有很好的基础与人脉,收入也算可观。调任浦东图书馆,不但要跨系统工作,面对新工作、新人际,有太多的未知,而且浦东图书馆作为一座全新的图书馆,更需要重新创业。虽然有诸多的不舍,虽然明知要面对太多的困难,但是他仍服从大局,舍弃小我,在职业发展的巅峰阶段服从组织安排转身出任浦东图书馆的馆长。在后来发表的《试探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一文中,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更多的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为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意识,这是一种天然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走进浦东图书馆,如临一艘星级邮轮。高大明亮的大厅人流熙攘。一摞摞一本本捧在怀里的书籍,一叠叠一排排堆满到墙排列至顶的图书,仍难满足走进图书馆渴望知识的人们。而在此时,有一人站在高高梯舷旁,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睿智的双眸闪着思索的光芒,不高不矮的身材把儒家的风范尽释其中。他——就是浦东图书馆馆长张伟。
王大千理事长向张伟馆长赠送孔子学堂堂训
张伟先前干得并不是图书管理这个专业。他是一名教师,一名市重点中学校长,更是一名全国十佳校长。他将教育理念与图书馆工作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系列“以人为本,文化立馆”理念,成功地从知识育人转向文化育人。以“书生之气”尊重专业、弘扬学术,以管理者的经验和智慧凝聚人心,从微观领域探索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将浦东图书馆逐步构建成为读者和馆员的精神家园,践行着图书馆人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
跨界转型,源于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2010年,浦东图书馆即将建成。如何去管理一座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示范性公共图书馆?如何充分发挥与硬件建设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如何不辜负政府与公众的期待?浦东新区政府开始物色馆长人选。找张伟谈话的当晚他失眠了,从师范大学毕业的他,一直想当好一名园丁,现在组织要他去接管一个图书馆,让他深感意外。说实话没有思想准备的他在去留间很是纠结。
天快亮的时候,他做了个梦,梦到他又回到上大学前的安徽县剧团。这让他想起一件事,剧团去乡村巡演,总有那么些个戏迷的老奶奶老妈妈。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乡村妇女,就是凭着戏文里的善恶忠奸,教育他们的下一辈要如何做人。一部戏里的一个人物,往往能在一颗幼小的心里种下一个善的种子,也许这孩子的一生就不会与恶相伴。而一本好的书呢?也许更能影响、改变人的一生,教书育人为的是祖国的未来,办好一个图书馆更能引领一种社会风尚。张伟在这个时候决定了去浦东图书馆。2009年10月张伟兼任浦东图书馆新馆筹备工作组组长,2010年5月出任浦东图书馆馆长、党总支书记。
浦东图书馆馆长张伟
在后来发表的《试探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一个校长到公共图书馆任职前的真实思考》一文中,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更多的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为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意识,这是一种天然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艰苦创业,明确转型发展之路
一座建筑面积6万多平米图书馆,一座区级新模型图书馆的创立。对一个图书馆的“新人”来讲更是困难重重。用“战役”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形再合适不过。从出任筹备组组长,至2010年10月22日的正式开馆,张伟带领浦东图书馆的全体员工胜利地完成了图书馆的接收和搬迁、试开馆与正式开馆这三大战役。
有人这样形容开馆初期的张伟,白天他泡在事务工作中,有些事情他亲临现场和大家一起解决。下班以后,他不是一人独处一角思索,就是扎进图书馆的书堆里。这几年里他阅读了十几部图书馆专着,博览大量专业学术性刊物,撰写了十几篇论文。只到有一天,他妻子在家里体重秤上发现他竟瘦了二十几斤!妻子心痛地说,有你这样当馆长的吗?何苦?!
有人称张伟是“书生馆长”。在确立浦东图书馆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他却有着很多“书生”所没有的勇气和胆识。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浦东,在上海现代化建设的浦东。如何建一座与之匹配的现代化图书馆,这是张伟一直思考的问题。他提出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图书馆要从传统走向现代,关键在打破狭隘思想的禁锢和习惯方式的束缚,以改革的思路和开放的胸怀,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赢得图书馆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图书馆人在关注外延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内涵建设。
由此,他确立了浦东图书馆要以内涵建设为事业发展主线。并开创性地组织编制《浦东图书馆2011-2015年发展规划》,以战略发展的视角考察审视外部环境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明确了浦东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发展目标、近五年的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这是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市公共图书馆行业中第一部区级图书馆发展规划。他从理念、制度、功能、队伍、文化等五个方面构建浦东图书馆内涵发展的转型之路。
文化立馆,建立精神家园
张伟的理想,就是切实打造现代都市的精神高地。“中国缺少教堂,更需要图书馆。”张伟的这话令人思索。张伟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精神的成长史,社会发展到今天,老百姓需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精神成长史就是阅读史,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离不开读书。解构“和谐”词义本身的含义就是人皆有饭吃,人皆能说话。但人说话要有道德底线,要有思想,不能总是非理性的谩骂;说话的背后要有价值观,这就需要读书,需要有思想。现在中国社会发展到了这样的一个阶段——老百姓开始寻求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归宿,这是好事。富而好学、富而好礼。浦东图书馆新馆在这个时期诞生也是必然的,顺应了老百姓的需求,同时也折射出社会由外向内的发展趋势。如果人总是向外求,永远膨胀怎么得了!人应该向内求,就像季羡林先生与温总理对话时说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自己与自己和谐。”
在治理浦东图书馆的过程中,张伟最为崇尚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思想,认为办馆理念和价值取向决定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公共图书馆不仅要承担起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保障社会信息公平等社会职责,更要用人文精神来提升大众文化品质,引领大众文化走向,最终帮助大众实现“文化自觉”。为此,他确立了“以人为本,文化立馆,把浦东图书馆办成读者和馆员的精神家园”的核心办馆理念。
怎样走出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拓展是图书馆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转型中的图书馆还将承担着公共文化馆、展览馆的部分功能等。在对图书馆传统服务内容“保留其真”的基础上,着眼于读者需求,以项目求突破,注重高起点、多功能、品牌化,不断推出新的文化服务项目。“6+2”模式(“6”就是国家规定的重要节假日包括寒暑假,“2”就是周六周日),对活动内容进行整体布局和项目设计,把不同的项目内容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以适应不同读者的文化需求。
同时,以浦东图书馆为中心,高嫁接,横联谊,低辐射,加强与各级各类机构的合作,广泛搭建教育和文化大平台。并开创性地提出图书馆课程开发,注重需求导向,思考基于读者、为了读者、在读者中让读者充分参与的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创新,把各类讲座、展览、活动全面系统地规划设计,将图书馆打造成终身教育的社会大课堂。
有一次,张伟碰到在陆家嘴金融中心工作的一个白领,他说你们图书馆办得很好,就是我们有时想去也没有时间,如果能在写字楼和街道有几个点就好了。就这一句话,张伟提出“三级+多元”的区域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建模式。依托现有的区、街镇、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完善以浦东图书馆为中心,分馆和街镇图书馆为骨干,联结村(居)图书室的三级公共图书馆基础网络。目前,浦东图书馆的服务网络已遍及浦东新区范围内的38家街镇图书馆、180多家流通点、325家农家书屋。同时,结合浦东的区域特点,形成了多元布局的服务网络。在金融楼宇推出“阳光读书吧”,在重点工程的蓝领公寓建设“蓝领图书室”,在驻区部队建立“军营图书服务点”,并实现民办民工子弟小学图书流通服务点全覆盖。
新理念、新功能、新项目,形成新的文化合力,“浦东文化讲坛”、“人文艺术展览”、“真实影院”、“盲人视障服务”、“信息咨询”、“少儿活动”等逐渐成为百姓关注的文化品牌项目。余秋雨、葛剑雄、钱文忠、周国平、鲍鹏山等一批着名学者应邀走进了浦东图书馆。浦东图书馆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极富吸引力的、融教育、文化、生活为一体的公共大平台。
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着力制度设计
“惟有学术方能提升办馆品质”。在建馆伊始,张伟便提出了“注重以专为本,营造崇文尚哲、价值引领之学术研究风气”的学术发展理念。几年来,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浦东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成立学术研究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2)举办各类学术活动。(3)开展科研课题研究。(4)共建专业硕士实践基地。(5)培育学术成果。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魏征的名言,成了张伟告诫自己的座右铭。如何让浦东图书馆与世界一流图书馆接轨,这是张伟目前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在行业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他努力构建区域内“现代图书馆制度”。目前,浦东图书馆正试点法人治理结构,由传统的由政府主管部门决策的决策机制转变为由专门成立的理事会或委员会决策。摆脱以往依附于政府的角色地位,图书馆将按照自己的专业属性,依法建立起目标明确、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真正走向行业自治与自律管理。
几年来,浦东图书馆的创新实践获得了读者的积极欢迎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周末和暑期每天都有一万多人到馆,读者人次与外借册次逐年攀升,二者都跃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
正如张伟所说,浦东图书馆的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它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原创,需要在对“图书馆再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做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这需要一批有信仰的图书馆人发自内心地选择坚守、选择理想。张伟的创新理念与实践为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树立了新的典范!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