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孔子基金会近年来推出了大型公益文化品牌项目——孔子学堂,并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建设了400余家孔子学堂,计划在2016年推广建设一千家。孔子学堂堂训是“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什么要把“写好字”作为孔子学堂的重要推广内容?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孔子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
着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的“孔子学堂”
一、汉字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问: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五千年汉字,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它不仅仅是信息符号,而且还是一种书写的艺术形式,您能否谈一下为什么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起点?
王大千:汉字,承载着文明的曙光,从远古走来。它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朝代,走到了我们面前。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
五四运动的时候,有人提出来要“废汉字,用世界语言”,历史证明这是不可取的。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现状,这是很简单的事实。正因为有了汉字这种超时空的文字,所以才能把中华各民族维系起来,把中华文化传承下来。
很多人认识中国汉字,但又不是真的“认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认识这个汉字,能把它的涵义讲出来吗?我想会有很多人不懂的。汉字不只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其实,汉字也是一种文化,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汉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还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更是一种凝聚力。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了解、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情感,更要了解、体验一种民族精神。
汉字起源于物象,象形、会意、形声而成字。书写,是汉字的艺术实践过程,是人的审美意识对象化到汉字之中,使汉字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书法生活直接表明,书法艺术被创造成一种现实的生活,人们天天面对汉字,为什么百看不厌?就因为汉字造型美观、结构和谐、赏心悦目,散发着美的气息。书法成为艺术,恰恰是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逐渐自觉形成的。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
书法,好像就是写字,但绝不仅仅是写字。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在书写汉字的历史时空里,被后人广泛而长期推崇的书法家,莫过于王羲之。王羲之的行书,率意而为,爽朗通脱,点画之间,流溢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度。
彭丽媛教印度学生如何握笔运笔,并写下“温故知新”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奥巴马赠送自己书写的“上善若水”4个中国汉字
二、从生活入手的修行:写字与写自、写志、写智、写治
问:孔子学堂的堂训是“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您能否简单解读一下这九个字?
王大千:我们孔子学堂的堂训是: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写字和读书的门槛很低,终点无穷。
写字是作为学堂的一个起点,书法更应该是个家教,是个社会的教育,写字的教育,应该是中国人基本的教育。首先,写字就是写自己。书者心画也,是内心的流露,字如其人,书中有道,书中有德,书中有人,书中有品。写字还是写志向、志气,写的内容都是价值观的表达,是志气的志。第三,写字也是写智,智慧的智,通过写字懂得审美、懂得秩序。写字还是写治,是治疗的治,还是身心健康的调节。我认为当今中国我们要从写字入手来修身,学堂的每一个环节要强调写字,学堂的门槛很低,能写字就可以进学堂,写字是学堂的第一门功课。在古代写字也叫做笔耕,精神耕耘从写字开始,写字应该是学堂的第一门功课,也是孔子学堂堂正文化的一个重点。
写字没有人说已经超过王羲之了,读书也没有止境,没有人说我实在读不下去了。没有人说饱读诗书,太饱了,水平太高,一个字也读不下去了。我说没有下降的空间,提升的空间却是无穷的。越读圣贤书,我们越是觉得知道的这么晚,领悟的这么慢,懂得的那么少呢。现在是一个阅读的好时代,今天的书怎么读?为什么读?今天社会转型,思想激荡,我们需要读书,阅读的现代化也促使我们强化阅读,重要的是阅读在孔子学堂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做人也是这样,学无止境,不盖棺就难以定论。
从写好字,读好书,最后落脚点是做好人。孔子学堂的这九字堂训,要进行延展开,九个字,三个“好”,是想让大家过目成诵、方便传播。整个孔子学堂应该是写字当头、读字为先,好字不变,从写字入手,通过孔子学堂在生活中形成写字修身的风气。
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右)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书写堂训“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
济宁学院二附小的小学生在《孔子学堂百堂会》开幕式上书法表演
问:为什么《孔子学堂》要首推“写好字”?
王大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推动我国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提高创作水平,还要注重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书法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能释古通今、陶冶情操,在重视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书法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汉字有五千年的历史,随着各个时期不同书法家的不懈努力,书写汉字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丰富,加上各个时期社会文化名人的参与,给书法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书法渐渐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有人说:书法是最具有内涵和层次的艺术形态。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历史上中国的汉字曾经历了多次变革,如今又面临着电脑时代的强大挑战。硬笔的出现本身就冲击了毛笔的书写,而键盘打字的出现则是对毛笔和硬笔的冲击。当下,“提笔忘字”成了正常现象。所以普及书法教育已是迫在眉睫之事,唯有把书法教育普及起来,唤起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才是真正书法传承的根本。全民书法艺术的提高,也是大众艺术素质和审美水准提高的体现。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充分发挥弘扬中华美学的作用,让书法回归日常生活,促进老百姓的书法水平和艺术素养同时提高,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任务。孔子学堂从“写好字”入手,就是要推动书法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写字对于中国人来讲,是文明、文化源头与起点。“字”是一个宝盖头下边一个儿子的“子”,说明文字是生命的延续,是指家里的承继和担当,是个价值符号。所以我们推广孔子学堂,建设老百姓的精神家园,通过学堂内容建设,让书法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乐趣、一种艺术素养。
因此,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在书法普及中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责任。
留学生们学写春联
留学生学习书法写中国名字
三、用筷子与拿毛笔
问:“写好字”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怎样的训练?
王大千:去年和“汉语读写大会”评委蒙曼教授在曲师大时,我也说了“写好字”的问题。现在的孩子能够认识字写对就不错了,不敢说写好。我们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的书法教育缺失了,因为他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写字,没有写字的空间场景,没有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写书法。写字是不可以三心二意的,读书可以坐着、卧着,在卫生间里都可以读书,但你总不能在卫生间里写字,他必须有一个场景。我觉得中国文化有两个东西不能丢,第一是拿筷子的本事不能丢。如果中国人不会拿筷子是很糟糕的,请他吃火锅怎么办?筷子就是一种哲学,一双筷子是两根,一动一静,动静之道。筷子对食物没有什么破坏,拿筷子吃个汤圆比拿叉子的高级吧,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哲学、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与食物是一种平衡、一种协调的关系,不是伤害和侵犯。拿筷子是中国人的基本训练,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拿筷子,我们还要学会拿毛笔。只要拿起毛笔,就进入了一种文化体验的状态,就要黑白分明。拿毛笔绝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孔子六艺中的书,也没有讲书法,是写书写意义的传播传承,书法带有一种仪式感。从叠纸、裁纸到讲规矩、临帖、有楷模、有遵循、有章法,没有一个人一开始就自成一家,不从传统里走出来是不可能的。
我在台湾南怀瑾的弟子李传洪先生那里看到,他创办的学校条件不见得比我们好,练书法的教室都在地下,一溜墙是自来水管,所有的孩子拿着砚台第一个程序是研墨,不是倒墨汁。写字用的都是草纸还不是宣纸,他要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让孩子们都成为书法家。台湾人人会写字,他有这种训练,但台湾人口有限,有名气的书法家也不是很多。南怀瑾有四个字:定静生慧,叫孩子们能够定下来,静下来,慢下来,沉下来。我们的生活一切都追求快,一定要慢,打仗是很紧急的事,瞄准的时候还是要慢下来的。我们很多的时候不希望快,在服务过程中你不希望快。去医院排队的时候希望快,看病的时候希望慢,希望大夫能够多问几句,希望能够号号脉,希望能拿听诊器听听,这是一种关怀。我们的生活中一味的求快,比如钥匙锁在家里了,打电话给开锁公司赶紧过来,但开的时候开锁公司有个培训,不能一下子打开。必须慢一点,显得你比较专业、比较用心,让开锁的主人有所期待。如果一下子打开了,你立刻没有了安全感了。快与慢是一种文化,写毛笔字就是一种慢的修炼,集中精力写好字,这也是孔子学堂很重要的有仪式感的文化体验。我希望我们的学校里,要有一个孩子们愿意写字 能写字的场所。我们开会的时候经常跑出去抽烟,而在台湾会议室外面放着桌子,让你练练书法,你不愿意听讲了,可以出去练练字。有了这个写字的条件,你就愿意表现一下,写得好与不好不是重要的,重在参与。把写字放在孔子学堂里作为一个堂训,写字的意义我们要不断的阐发,不断地寻找写字的意义。你六神无主啥也不想干的时候,你就静下来,写写字,就知道干什么了。
老师在示范写字
四、让“写字”回归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问:在孔子学堂的推广建设中,各地学堂是怎样落实“写好字”的?
王大千:孔子学堂推广“写好字”,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学习书法、普及书法的氛围,为大家营造一个环境,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写字的机会,促成书法普及的可能。书法除了进校园,作为孩子们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们通过孔子学堂的平台,推进书法艺术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开展了丰富的书法艺术活动。
在全国各地的孔子学堂,大部分学堂都开设了书法课程,请专业的书法家或书法老师授课,还有很多书法艺术爱好者也积极参与书法的教学和展览活动等。很多学堂都有文化广场和课堂教室。近两年来,我们通过开展“书法进社区”“书法进家庭”“书写经典名句”等活动,把孔子学堂书法普及变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培训场所、学习空间。
举例来说,我们在济南市舜耕街道办事处舜华社区孔子学堂定期开展书法展览活动。把孔子学堂建成了社区的生活艺术中心,大家都可以来参观、体验、学习和展览。通过组织一些优秀的书法艺术志愿者以及社区的书法爱好者牵头参与活动,居民自愿加入进来。现场挥毫,互相探讨交流和学习,把书写好的作品挂到墙上,请到家里,旨在让书法走进每家每户,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
春节的时候,我们号召全国范围孔子学堂书写春联活动。值得称赞的是西藏自治区的孔子学堂,在春节期间组织书写发放近十万幅春联进藏家。春联的书写形式采用汉、藏两种文字。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工作,上百位书法家近一个月的时间,书写了近八万幅春联,并把书写好的春联邮寄到了西藏自治区5000多个村庄。同时,在拉萨市又到各区县组织现场书写赠送春联的活动,包括现场书写春联总计书写近十万幅。此次活动,进一步促进藏汉文化融合和发展,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增强了藏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还有浙江龙港孔子学堂、青岛博爱国学孔子学堂等许多学堂组织了写春联活动。
我们还设计开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语经典名句”书法描红挂轴,让书法爱好者在装裱好的挂轴纸面上直接描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语经典名句”等内容,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就是一幅完成的书法成品了,并且直接悬挂在家里。很多孩子在描红以后,培养了学习书法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样一种形式,让书法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力争做到“家家挂书法、人人懂写字”。
书法的普及活动,重要的不是书法,而是书法生活。孔子学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播的内容建设中,将会继续探索和开展“写好字”这一重要文化主题活动,让书法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文房四宝
五、书法艺术的内涵与形式
问:书法在唐代以前被称为书道。您能简单谈谈书法与道的关系吗?
王大千:书法的含义基本等同于书道,但书道不单纯强调书写的技法,也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等方面的含义。在唐以前,人们称书法艺术为书道,后因唐人尚法,为强调法度以利于文字规范和传播,所以改称书法。但到了当代,实用性逐渐剥离,书法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修身、养生、悟道,更多的是艺术性的诉求,所以时代要求我们更重于修道,而不是更重于学法。所以书道逐渐成为中国当代书家对书写运动的一种更贴切的称谓。另外,由于对外文化传播在唐朝显着的原因,日本学习中国书法源于唐代,书道一词也沿用至今一直是日本对书法的称谓。
人类一切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书法也不例外。中国书法包含着东方传统文明自身的思维体系规律,这个体系的核心便是“道”。东方哲学所探索领悟的宇宙本体,一般称为“道”。中国古今书法家无不对道有着很深的领悟,如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郑板桥等等,不胜枚举。考察他们的生平,就会发现这些书法家们大都是学问家、哲学家。他们的艺术愈成熟时,便愈与宇宙本体之道趋于一致。
书法的创作使用了化繁为简、化简驭繁的最为简洁的结构形式,使用了最为凝练的、净化的线条,因而从容把握了宇宙万物最为根本的结构,使书法更加有了丰富性、涵盖性,更能体现一静一动、一虚一实、一刚一柔的阴阳交合之道,折射出宇宙的规律,生命的现象与人生的感悟,书法也因此成为了“我们民族最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局部
问:为什么说中国人书写的汉字能够成为艺术作品,其基本构成因素有哪些?
王大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由于中国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使用的毛笔。
“文”和“字”,在古时是有区别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第二个主要方面是笔。书字从聿,聿就是笔,篆文,像手把笔,笔杆下扎了毛。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发明的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从殷朝发明了和运用了这支笔,创造了书法艺术,历代不断有伟大的发展,到唐代各门艺术,都发展到极盛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恳求他的儿子,将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带进棺去。可以想见在中国艺术最高峰时期中国书法艺术所占的地位了。
中国文字的发展由“文”到 “字”,象形字在量的方面减少了,代替它的是抽象的点线笔画所构成的字体。使用中国人发明的毛笔,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发抒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
中国孔子基金会王大千理事长(右)与浙江大学于钟华博士围绕"孔子与王羲之——中国书法里的儒家文化"主题展开对话
于钟华现场书法作品“书以载道”
六、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培养青年人的堂正之气
问:关于青年朋友们学习书法,您有什么建议?
王大千:字,人人写,人人一生都离不开字,但未必都能将字写的舒服。我想对青年朋友们说的是:别急躁,踏踏实实写字,用心把字写好了,修养自然来了。
在中国古时候,历代都把书品作为考核人品的一项非常重要条件。以书取士,要想作官,必须写一手好字。我们今天字写的好坏,与升学、就业、评职称、当官等,选择的关系并不那么举足轻重,但每个人所写的字确实反映这个人的内在素质。
书法写的是字,字和字连成文,不管文义只考虑字,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在阅读、书写书法作品时,青年朋友们要多学习古文、诗词、名言、警句、论述、了解历史、了解书法家的历史背景、经历、人品等等,在此同时,不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也受到传统文化和书法家人品的熏陶。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
所以我说,慢慢写,修养自然提高了。
写字的孩子们
问:对于孩子们来说,“写好字”有什么益处?
王大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脑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工具,网络学习方式也在广泛应用,这给我们中小学校的传统学习方式带来冲击,使汉字的书写和书法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无论学习工具和学习方式发生多大变革,汉字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并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当今记录汉语言的唯一书写符号系统。因此,在广大青少年中进行书法、写字教育必不可少。不仅要会写、写对,而且要写出汉字之美。
在多元文化和电脑输入法的广泛普及下,练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少。然而,练习书法的益处很多,尤其对孩子来说,“写好字“特别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纵观书法教学的过程就是“观察——分析——书写”的过程。长此以往,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
通过学习书法,能促进孩子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为什么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变得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呢?因为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须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这样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而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因为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认识了汉字,并能在这个基础上把字写的好看,写字的过程就是感悟美、创造美和酝酿美的过程。从小养成辨别美丑的审美习惯和能力,对学生个人美好、健康心理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
通过学习书法,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健康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有人喜欢隶书,也有人喜欢楷书,同时隶书、楷书等又有很多风格字体和碑帖。临摹自己喜欢的字体只是学习和继承的方式,这种继承与借鉴就是为了创新。在书法教学中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模仿走向了创新。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吃苦的品质。学习书法虽不能都成为书法家,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培养和磨练出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也是终身受益的。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学书法能使人变“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天资聪明,但普遍心理浮躁,学习书法,是治疗此毛病的绝好良药。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练过书法的人,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事物,同时写字首要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乐于接受。在今天,有招聘单位的简历表要求手写,可见书写也是测试的重要内容。
学写书法的儿童
七、从生活入手:写字与修身
问:我们了解到您平时也喜爱书法,您能为大家分享一下写字的感受吗?
王大千:最近经常有人问我,练习书法是不是想当书法家?对于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人们每天锻炼身体是为了参加奥运会吗?”
书法,是在宣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墨迹,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毛笔是其手指的延伸,受主观的驱使,成为其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却忽略了一个更为切实的话题:中国人每天写汉字、读汉字,生活在汉字中。汉字是每个中国人自己的灵魂,感受书法,爱上书法,深入书法,其实是在触探自己的灵魂。作为中国人,你若不爱书法,怎么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呢?
今天世界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取营养,西方人近年对中国书法也发生很大的兴趣,书法究竟有怎样的普遍性?我常听到比我年轻的朋友说:退休之后要去练书法,每天写一篇字。他们似乎也说不清楚为何有这样的欲求。书法仍是我们向往的表现工具、最后的寄托,亦是认识我们自己的最好的镜子。
如果你深层感受到缺乏中国文化意识,你感到文化灵魂在恍惚,是因为你没爱上书法。当你爱上书法,感觉汉字书法艺术竟如此亲近的时候,你的心灵,更加贴近你身旁。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向孔子学堂赠送书法作品“近悦远来”
问: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自己能写一手好字,您有什么写字秘诀吗?
王大千:首先,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有的人学书法时间虽不很长,但进步很明显,这与方法有关。学习书法,公认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临帖。提倡向传统学,向古人学。书法的学问在古代字帖中几乎都能找到。临帖从源头学起是最受益的办法,也是被证明为可行的方法。为什么要临帖?临帖是一种训练。首先是练眼睛的观察能力,即能把字的特点看准,分得出好坏,这是写好字的前提。其次是练手的控制能力,能把帖中的字准确地模仿下来,实际上是能把你想象的形象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表达能力。这时,进一步的书法创作能力也就不难解决了。
学书法的第二个秘诀就是要像练射击一样瞄准“圆心”。学书法要像射击运动员那样,以圆心为目标,把起点定高一些。什么是书法的“圆心”?就是优秀的碑帖,即那些在历史中形成的、被公认的范本。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欧、颜、柳、黄、米、赵等人的代表性字帖。在一个时期内,选择其中一种作为学书法的老师,照着临写。选好字帖就是找个好老师。从学古人精品入手,是提高书法技能的根本途径,可避免少走弯路。
第三个秘诀就是临帖要精,不要贪多。如果你的起点是高的,学出来字的质量也会是高的。我认为,以一本帖为立足点,再旁及其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比今天写这个明天又写那个,甚至拿起笔来随便写、盲目写效果要好得多。古人也肯定过这种办法。写字不止要下功夫,还要用一点巧劲。要做到精练出效果,善于从用笔、结体、章法、用墨及意境等方面进行揣摩,找出规律,不断总结提高。
最后一个秘诀就是勤奋,天道酬勤。我相信那句话:老天爷总爱关照老实人。方法对头,功夫用到,自然是可以把字写好的。当然这是仅就“写字”而言,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国粹和博大精深的学问,还涉及文学、历史、文字、汉语、美学等很多字外功。
晨练的老人在写书法
正在书写春联的老人
问:您常说,写字是一种健身活动,是一种养生方法,您能解释一下吗?
王大千:书法有健身作用,早已为书画界人士所认同。原中国书法家协会舒同,享高寿93岁,他在76岁时与外国朋友交谈时说,他至老仍坚持每天写字,经常写字可使气血畅通,精力旺盛,疾病也少。
历代书法家的寿命,比一般人长。因为经常练书法的人,不仅能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而且能增进身体健康。
在我国,历来就有“书画人长寿”的说法,史料记载中有许多书法家都是长寿者。如五代的杨凝式和近代的吴昌硕都达到了80岁以上的高龄,唐代的欧阳询活了85岁,柳公权活到了88岁,明代的文征明则享90高寿。有人对明清两代书画家、高僧和帝王的寿命进行比较的结果是:书画家的平均寿命为79.7岁,高僧为66岁,帝王不足40岁。
书画是一种有益的健身运动。书画创作不仅活动了四肢、全身,而且活动了头脑,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运笔之势,相当于太极拳、气功,外练形、内练气,对全身组织、器官进行了一次“按摩”,使呼吸匀称、心境平静、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活跃、抗病能力提高。曾经有位书法家说得好:“练字乃养生之妙方,能收摄身心,运动气血。”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为戒毒所孔子学堂书写“止于至善”
问:人时有开心,时有悲伤,这种内心情感在书写的汉字中也能表现出来,同时,通过书写的汉字还能给人以自然形象的联想。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王大千:唐代着名书法家张旭擅长草书,世人称之为“草圣”。唐代韩愈是这样描述他的:“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
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从而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访谈人:孔祥建)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