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百家奖莫文蔚我的长辈颖儿
通用封面banner

书画视点

  • 兼论北京画院藏《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的创作背景

    兼论北京画院藏《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的创作背景

      今天再看李可染的代表作品《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后简称《万山红遍》),有一种亦真亦幻之感,作品中词人的豪情与画家的意气相互交融,山水意境与人生感慨相互印证,也让我们看到词人与画家之间的情感共鸣。

    2018年01

    10

  • 英伦文艺圈里的中国人:哑行者蒋彝

    英伦文艺圈里的中国人:哑行者蒋彝

    彝(ChiangYee,1903—1977),20世纪与林语堂齐名的华人英语作家,“可口可乐”中文名译者,颇受徐悲鸿、贡布里希推崇的画家。“哑行者”是蒋彝在英国撰写游记时为自己起的笔名,反映当时语言不通造成的交流困境,同时也是对作者以“沉默之姿”观察异国风物人情、探究文化意趣的概括。但实际上,哑行者一点都不哑,他不仅以精到幽默的笔触描绘域外风光、生活百态,同时将中西文化的异与同娓娓道来,更以“诗书画文合一”的形式,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哑行者画记》,畅销西方数十载。

    2018年01

    08

  • 靳之林:找到文人性和民间性共通的本原

    靳之林:找到文人性和民间性共通的本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和“民间”,一个是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一个是下里巴人的“俗”文化。千百年来,它们在各自的群体中繁衍进化,相互交织却互无侵扰。但探寻到它们各自生成的根基就会发现,其精神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就像人体中的动与静两组血脉,性质不同,但归属一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生命。画家靳之林先生正是在寻找到它们共通的“本原”基础上实现了一种传统艺术的当代创新。

    2018年01

    08

  • 用漆画营造城市艺术氛围

    用漆画营造城市艺术氛围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厦门市美术馆承办的“2017中国(厦门)漆画展”将于11月23日至2018年1月11日在厦门市美术馆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件作品呈现了漆画家们以人民为中心、以主旋律为主调、以中国梦追求为主线、以中国文化品质为血脉,用传移妙想、多彩画笔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恢弘路径、壮阔图景和亿万人民的伟大情怀、动人故事。

    2017年12

    29

  • 听水画其声——油画创作《听水》系列

    听水画其声——油画创作《听水》系列

      古人云:“月画其明,水画其声。”水因其自由、奔放的特征,自古以来都成为画家热衷表现的主题。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壮丽,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水都成为画家们寄托思想情感的载体。

    2017年12

    28

  • 晚秋名花木芙蓉

    晚秋名花木芙蓉

    秋末冬初,西风萧瑟,寒霜遍地,树叶摇落,百花凋零,而那“谁怜冷落清秋后,能把柔枝独拒霜”的芙蓉花却带露冲寒,醉舞秋风,默默地盛开着,满树花影灿烂。

    2017年12

    27

  • 深挖西北资源 坚守西北特色

    深挖西北资源 坚守西北特色

      西北美术有着广阔的地域性。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广大区域。通常简称“大西北”或“西北”。从行政划分来说,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等。地域上,西北五省区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交汇之处,是“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中心地段,又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地域,还是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发展源地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地区的美术现象,自八千年以来的史前文化、周、秦、汉、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与佛教文化以及西北各少数民族

    2017年12

    27

  • 写生中的物理和画理

    写生中的物理和画理

    山水画写生是训练画家对中国山水画艺术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绘画的实际操作能力也直接反映在写生当中。临摹是训练技法的主要手段,但不一定反映出其他的实际水平,相对狭隘一些。写生不只是纯粹的技法训练,还能在画面上反映出个人的学术涵养。物理和画理贯穿写生的整个过程,也是作画过程中需要思考最多的。

    2017年12

    27

  • 国学与书法不可简单划等号

    国学与书法不可简单划等号

      近年来掀起“国学热”,学问体系渐由西学向国学回归,由此引领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复兴。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导向,体现了学术正能量。书法界也热衷于谈国学,但很多人所谈的国学,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国学方法还未掌握。

    2017年11

    27

  • 吴韵绵绵——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

    吴韵绵绵——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

      苏州,两千五百多岁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常见大手笔的文化作为。此次策划的“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有着穿越时空的历史跨度,将传统文人画高峰期的“明四家”、吴门画派及其衍生态,与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吴门绘画,并置陈列,比较研究,总结提升,意味深长,令人耳目一新。

    2017年11

    23

  • 深化我国主题性油画创作

    深化我国主题性油画创作

      俄罗斯绘画,特别是列宾及巡回画派对我影响很大。在我10来岁时,就曾在昏暗的灯光下偷偷地翻阅过列宾的画册,只觉得他画的画和当时我们画的画怎么那么不同!并深深为他写实的技巧所打动,并从此立下了学油画的志向。在这之后直到入浙美读书,俄罗斯及苏联油画一直深刻影响着我。

    2017年11

    21

  • 白云红树绘清秋——古人如何以画咏秋

    白云红树绘清秋——古人如何以画咏秋

      虽然春天有纷繁的花朵,夏天有雨后的彩虹,四季之中,我却觉得秋天最美。无论是南国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是北国的“满地翻黄银杏叶”,秋天都有着更加鲜艳、更加丰富的色彩层次。在对秋的渲染中,最赏心悦目的一幅画,便是明人蓝瑛的《白云红树图》。此图传承“晋唐样式”,积色勾染,可谓明清之际青绿山水的代表作之一。“S”形走向纵贯画面,表现了林峦丘壑的高远与幽深。明代诗人蓝智有云:“强与登高行路难,溪桥危坐对秋山,白云红树添诗兴,月上长空忘却还。”对文人而言,层峦尽染的深秋美景中策杖悠游,最能激发诗心。然而,诗情如

    2017年11

    11

  • 崇高 壮美 大情怀——闻立鹏的艺术人生

    崇高 壮美 大情怀——闻立鹏的艺术人生

      你是否还记得油画作品《红烛颂》中的闻一多先生?画面中,成千上万支正在燃烧的红烛和熊熊烈火构成了一个悲壮的场面,展现出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情怀,令人过目难忘,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画中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是由闻一多先生之子闻立鹏创作,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2017年11

    09

列表+内容通用右边第一
通用列表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