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百家奖莫文蔚我的长辈颖儿
通用封面banner

书画视点

  • 书画造假门道深

    书画造假门道深

    艺术品造假贩假,是古老之业,并不是现在才形成的利益链,古代也存在造假的作品。我觉得造假分两种,有一种是不单纯为了获利,还是追求艺术水准的;还有一种是不管质量好差,纯粹的利益至上,这种造假冲击了市场,也把我们的艺术作品,尤其艺术大师作品的含金量降低了。如果只追求利益,除了我们画家、藏家深受其害之外,文化产业也很难真正发展。

    2018年03

    05

  • 书法“高汤” 弥久余香

    书法“高汤” 弥久余香

    孔夫子的《论语》涉及面非常广,包括饮食烹调,“食不厌精”就是名言之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出典也从《论语》中来。宋元明清,江南一带已成为文艺复兴重镇,深厚的底蕴让江南文化色彩呈现“高汤”的味道,书法的味觉弥漫在书法家纵情挥洒的笔墨中,拂之不去。

    2018年02

    28

  • 为何“三友”“四君子”中都有竹?

    为何“三友”“四君子”中都有竹?

      竹子婆娑有致,亭亭玉立,节坚心虚,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能跻身“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之列,是因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看中了它所代表的精神风貌。

    2018年02

    28

  • 读黄慎《仕女图》册:独从淡简写妖娆

    读黄慎《仕女图》册:独从淡简写妖娆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八十四岁高龄的福建宁化人黄慎卒于县城本宅。(1)他曾两次寓居扬州,约有十七年的时间在扬州度过,(2)扬州成为了黄慎的“第二故乡”,是其真正意义上的“福地”。

    2018年02

    06

  • 张仲仁文献展侧记:一蓑烟雨任平生

    张仲仁文献展侧记:一蓑烟雨任平生

      张公名一麐(1868-1943),字仲仁,号公绂,别署民佣、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仲老卷列经济特科第一,终中式第二名以知县补用,入北洋幕府。民国之初,仲老历任总统府政事堂机要局局长、内阁教育总长等职,位居要津。

    2018年02

    06

  • 画中的面孔 “中国人的脸”

    画中的面孔 “中国人的脸”

     我要写中国人的脸,源于看到苏联画家画的简单平板的中国人的脸和一个时期里中国画家自己画的千人一面的脸,苏联画家可能是太生疏,而中国画家甚至认为它是一种艺术上的升华,却明显的有一种距离感,不太像,不经看,缺乏亲切感,缺少血肉感,缺少个性。

    2018年02

    02

  • 王献之《地黄汤帖》“来”字考释

    王献之《地黄汤帖》“来”字考释

    传世王献之《地黄汤帖》句读释文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开,其中最难解开的谜团当是首行第七字“来”,古今各种版本释文产生巨大差别的原因,也源于此字,为此,笔者通过文字学、训

    2018年01

    24

  • 晚明中日的《潇湘八景》情结

    晚明中日的《潇湘八景》情结

    《潇湘八景》的母题起源甚早,早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篇》中,就记载有这八处湖南潇水湘江之间的景色,分别是:山市晴岚,烟寺晚钟,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渔村夕照,潇湘夜雨。这八处景色,各有相对应的山水景点,从宋到元明,为诗人、画家所采入笔下的不知凡几,又以南宋和明末两时期最为流行。

    2018年01

    23

  • 不知明暗对比为何物?西方画家对中国画的误读

    不知明暗对比为何物?西方画家对中国画的误读

    中国的瓷器于17世纪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的茶叶也在此时输入到英国。由此,英国人对我们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古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秘。然而,当19世纪英国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看到中国画时,他却嘲笑说:“画了两千年但不知明暗对比为何物。”对中国画家来说,与这位大名鼎鼎的西方画家对话真很费劲。

    2018年01

    22

  • 从石涛《西园雅集图》等手卷中看古代文人的雅集

    从石涛《西园雅集图》等手卷中看古代文人的雅集

    随着上海博物馆馆藏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卷的即将换展(展出至1月21日即本周日结束),手卷的书画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手卷形式的书画本身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桌案上、袖口里用以把玩的文房雅物,再加之手卷里的内容大都是文人士大夫当时生活、雅集活动与理想意趣的再现。不言而喻,手卷的魅力是人人心向往之的。

    2018年01

    19

  • 不贵不贱 不垢不净——从崔子忠《云林洗桐图》说起

    不贵不贱 不垢不净——从崔子忠《云林洗桐图》说起

    “洗桐”一词出自“元四家”之一的倪瓒遣家中书佣擦洗梧桐一事。《石渠宝笈三编》《御书房》同着录有《云林洗桐图》,历代画家从明朝崔子忠、陈洪绶,到近代李可染、傅抱石皆绘有此图,用以隐喻精神世界的独立、高贵甚或洁癖。

    2018年01

    16

  • 中国画的变、不变、怎么变

    中国画的变、不变、怎么变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主潮,那就是“借西画改造中国画”,即用西方的造型方法与观念改革中国画。但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画家笔墨自觉意识的淡化,有意无意间便把坚持中国画特色与追求现代性对立起来。中国画本体样式和精神的逐渐削弱,以及对于中国画内在学术问题研究的少人问津或浅尝辄止,无疑让看似繁华的当下中国画面临着一种危险。如何用现代的语言解读明白中国画的内部结构和笔墨意韵?中国画究竟能给架上绘画面临的困境提供什么启示?日前,在由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首次举办的“中国画论坛”上,业界专家就中国画的本体语言特点

    2018年01

    15

  • 线性素描 “形神兼备”的中国画传统法则

    线性素描 “形神兼备”的中国画传统法则

      我仍然坚信现代型的人物画家是依赖于素描的基本功而造就的。什么样的素描功力及样式,将成就什么类型的人物画家。

    2018年01

    15

列表+内容通用右边第一
通用列表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