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人物专访

陈卫和教授:杨佴旻印象
时间:2017-04-08 08:53:24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  

   

杨佴旻 《春色》 2016年  96.5x60cm  纸本设色

 

  杨佴旻 《春色》 2016年 96.5x60cm 纸本设色  作者:陈卫和

  一、第一印象:

  只看画,将作品作为独立完整的文本来看(材料—技法—语言—境界)。

  1、对于尝试中国画颜料的表现潜力,有超乎一般人的热情、敏感、勇敢和能力。

  2、借助西画光色原理,在中国画纸墨笔色的世界,发展出复杂变化的色调和意象。

  3、风格意象来自摹本,多于来自生活。“意临”的摹本,包括法国古典风景、后印象、纳比派、超现实、抽象派等,几乎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

  

曼哈顿的早晨 纸本设色 55.5X56.5cm1999

 

  曼哈顿的早晨 纸本设色 55.5X56.5cm1999  二、第二印象:

  看发生学理由,“知人论画”,作者的意图、解释、创作演变过程。

  1、1997年陶老师的发现与关注。

  2、1999年中国美术馆展览。赞美的评价集中在技法语言的创新。

  3、作者说,在曲阳雕塑博物馆,第一次见到宣纸上的水墨真迹,看陈老师的一幅丝瓜,头发都竖起来了,很感动。

  4、他的第一幅《白菊花》的创作过程:白纸中央随手画下一瓶白菊花(设色),第二天似乎看到画中房间地板线,于是在白菊花瓶后面加一根黑线,似乎过重了,再加桌子、台布、线隐匿了,合适了。

  

白菊花 纸本设色 71.5x68.6cm 纸本设色

 

  白菊花 纸本设色 71.5x68.6cm 纸本设色  5、创作《白菊花》之前,正在做版画、油画。

  6、作者宣称技法非常重要,追求“在技法上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发现、新的贡献”。

  7、娴熟的水墨技巧,可以推想他在水墨画上下的功夫。所使用艺术资源,可以推想他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涉猎,以及对西方美术作品的广泛爱好。

  8、喜做新诗,诗中出现中国神话人物,如洛神、嫦娥、无常、太上皇、灶王爷,也有西方神话符号。新诗意境如梦境呓语,传达躁动不安、欲望焦虑,又渴求开悟的情感。

  9、诗画配发,给人知识碎片与图像碎片混搭的印象,梦一般的朦胧和不确定性。诗画配发,不知是编辑的创意,还是作者原创?是随意为之?还是本意如此?

  

杨佴旻《花与果》-69×67cm-2010-纸本设色

 

  杨佴旻《花与果》-69×67cm-2010-纸本设色  三、“巧门”与“罩门”:

  正如蒋兆和、李可染在西画素描的帮助下,打开了中国画线、墨造型的语言之门一样,杨佴旻在西画光色原理的帮助下,将中国画的颜料发挥到无所不至的境地,往西方美术史“到此一游”,所到之处包括了古典主义、后印象、纳比派、超现实和抽象派。

  材料技法与风格意境的中西混搭,是不拘一格的材料语言探索。风格归属大体可归为林风眠、吴冠中的彩墨画一类。

  技法的创新,语言的转化,是作者的“巧门”。这中间,大可启发美术基础教育中材料语言的探索(从儿童美术,到大学美术专业的材料语言探索课)。

  

杨佴旻《七色太行》 114×80cm 2012 纸本设色

 

  杨佴旻《七色太行》 114×80cm 2012 纸本设色  但在艺术境界的创造上不能与蒋兆和、李可染、林风眠等相提并论。

  技术创新固然可贵,但技术不等于艺术,钟情技术,似又成为作者艺术之道的“罩门”。

  90年代之后,中国艺术多元局面形成,“独辟蹊径”与“一条道走到黑”,已不具有创新与保守的原罪意义,“新”不等于“好”,比“怎么说”更要紧的是“说出了什么”,在这一点上,目前所见作者之作品似乏善可陈。作者在说出自己独到的人生感悟方面,尚有努力开掘的巨大空间。

  

杨佴旻《秋水无声》70X70cm 2014 纸本设色

 

  杨佴旻《秋水无声》70X70cm 2014 纸本设色  请陶老师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或许观点大谬,表述得也不清楚,仅作为阅读笔记就教于陶老师。谢谢陶老师!

  陈卫和

  2011年12月18日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