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人物专访

八大的《小鸡图》和石鲁的《兰花图》
时间:2017-05-16 06:15:20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鹤瑾、鲁婧  

   

 

  

 

  石鲁的《兰花》

  开栏语:莎士比亚说:“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是,面对高深莫测的水墨艺术,其间特有的东方意蕴、玄深微妙,笔墨意趣……我们该如何品尝其中的芬芳?专业大师与常人的不同,或许仅仅因为,在特定领域方面,他们独有的智慧、经验、学识和才华可以将常人无法发现和解读的玄妙和秘密,无法体会的情感和意蕴一一揭秘。

  “静听水墨盛开的芳香!”在此,我们特邀一批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水墨名家,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品读水墨名作,分享心得和智慧,从而一起品位水墨艺术中最极致和精粹的核心之美——

  主持人 梅子

  特邀艺术名家 王金岭先生

  今天,我读的两幅国画,是中国美术史上很着名的两位大艺术家的作品,一位是八大的《小鸡图》,一位是我的恩师石鲁先生的《兰花》。

  为什么要把这两幅作品放一起读呢?因为这两幅作品构图和内容都极为单纯,但是,却意蕴十足。而且,它们都涉及到国画创作的一个核心话题,那就是艺术一定要敢于创新,突破平庸,打破惯性。

  首先,什么是艺术创作状态?在画桌前一站,就必须想着怎样突破,打破平庸,打破你自己的习惯,这个状态就是创作状态。一些人拿毛笔就稀里糊涂画,完了就想着今天任务完成,这种敷衍和潦草永远不会灵验!画一辈子画都不会有意义。为什么?因为你与生活感受没有接壤,你不是在生活中发现一个非常值得表现、非常冲动,非常震撼的东西,遏制不住想去表现。其次,用什么方法表现?这里要求你必须排除你习惯的方法,别人常用的方法,因为不这样,画着画着就画到别人那里去了,画着画着就成了自己以前的重复,这种没有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有什么价值。那么,这张画就报废了。在这方面,李可染有一图章叫作“废画三千”,就是鼓励不要怕画坏的意思,因为怕画坏,就墨守成规,不敢突破,总在自己圈子里转,这是一种堕性的表现,是很难进步的。

  有人认为大画家画画都是漫不经心随便抹几笔,以为从胡乱中可以产生好画,创造奇迹,在这方面,我认为恰恰相反,李可染曾说他常看齐白石作画,和很多人的想法恰恰相反,齐白石不是画得很快,而是很慢;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十分严肃。越是大笔墨的画,越需小心经意,因为要在简单几笔里,表现丰富内容,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艺术家如此,何况初学。

  怎样去突破这种习惯性思维,我们必须绕过几个东西,我总结为“一意一法”,有个创意就要运用一个独特的技法去表现出来。所谓意境就是一意,意匠就是为表现这个意境采用的技法。而这种技法只能在这里最合适,非它不可。意境,就是指,这幅画最终呈现的滋味和味道。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八大山人一个花鸟册页其中有幅《小鸡图》构图非常呆板,整个画面只有一只小鸡在画正中间。他故意这样处理,因为他画这个小鸡图,画的是他对这个世间的冷漠,那种心理,他认为只能用这种方法进行表现。就是假若你是一只小鸡,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站在中间一看,哪里都不着边际,这种无助、孤零零的心态,他用这种特定的构图来表达,就非常贴切和吻合。而这样做,就是大师的不拘一格和狂傲性格。现在,老师教学生一讲构图,都是要求主体不能放正中间,那怎么可能产生这种效果,还有这种心理呢?

  同样,石鲁画过一张画,画面只有三个兰花瓣,后面是像火柴一样被烧焦的一个焦墨花蒂,他画这个的时候,只写个名字石鲁,连印章也没画,这是给郑乃公式老师的一幅小作品。当时,我刚从东北调回来,去郑乃光老师家里,问他,听说石鲁疯了。他说,你看看这个:“石鲁他疯了没有?”我一看这张画,心里就一下子明白:“石鲁没疯,他绝对的清醒,他是自我标榜——我这么清白的人,被人把花头掐掉随意扔地下,正好扔在正中间……”石鲁那种自白,才叫艺术家。他同样学习八大构图,但却用得极为高妙。八大画小鸡,我这是兰花,就解决问题了。啥叫聪明,就是石鲁看过八大小鸡图,知道其中的高度。他绝对不会人家画个小鸡放中间,我就画一个麻雀放在中间,只是徒有表面的复制和模仿。而是把自己在“文革”时独特苦难悲怆的际遇和古代八大进行了一个跨时空的“神通“,他将这种情绪宣泄在画面中,就采取了这样一种类似的构图。巧妙的是,他把八大的小鸡换作了兰花,把动物化为植物,这在艺术创作中,就显得很俏皮了,也有更多别的趣味隐喻象征意义了。

  我常记得,那些年恩师石鲁家床铺底下全是废纸,他一旦创作就会废寝忘食,谁都不能打扰。他很少参加展览,有人问他为啥,我永远记着他狂傲的回答:“只要参加展览,那老子作品就一定要跳出来。” 在我看来, 一个画家画一万张画,都有一万张面貌;而不是一万个画家,都是一种面貌,这是一个永恒而严肃的话题。

  1. [内容来源:人民网]
  2. [内容作者:王鹤瑾、鲁婧]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