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人物专访

艺术消费:精神物质的双丰收
时间:2017-05-18 06:12:06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作者:中国艺术品网  

   物质的提升让精神文化有了市场,于是“艺术”撞上“消费”,走入了我们的生活。艺术本身是对美的直接体现,也是人们精神品味的载体,人们对这种精神消费的需求和渴望日益增长。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艺术消费何时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真正走入大众?广州艺博会的艺术总监兼策展人彭文斌先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美学的回归是非常快速的,提高大众的艺术意识很重要。

  认识艺术 艺术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谈到艺术,不少人往往会觉得是望尘莫及、无法理解的。彭文斌指出,艺术应该走下神坛,成为我们常态化的生活习惯。他介绍,中国历史上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兴于宋朝,南北宋是中国艺术的巅峰时期。自宋朝灭亡后,艺术就开始走向没落,远离大众,大众对美学、艺术的追求流失太久了,因而大部分人看不懂艺术。

  “看不懂艺术是必然的。”彭文斌解释,艺术起源于宗教、效力于宫廷、盛行于民间,艺术反映了哲学的思想、一种信仰、一种社会现象。因此,有价值的艺术是需要慢慢品味与感悟的。“看不懂没有关系,艺术审美是可以慢慢提升的,关键是要有意识地去了解艺术。”

  “很多人很怕艺术,西方却推崇人人都是艺术家。”彭文斌不无向往地谈到欧洲的家庭,“他们的周末多数时间是带着家人去参观美术馆、艺术展。”他表示,广州艺交会推出艺术消费的概念,就是希望中国的大众在艺术面前不是一个观众,而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拥有者,体验者。“当一个民族对美有追求、当人对美有追求时,人就会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因此美学教育对于美学回归来说非常重要。”

  走进艺术 首先要和艺术发生关系

  “欧洲家庭是在综合的美学空间环境里成长的。”艺术资产配置是西方家庭非常重要的一种理财方式,5年前,彭文斌的一个朋友曾花费2000万装潢别墅,在他建议下,花了1000万来购置艺术品,现在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已经翻了五六倍。“花钱买奢侈品,不如买艺术品,它既是精神的洗礼,又是财产的增值!是精神物质的双丰收!”

  然而,很多大众对艺术没有基本品质的认知,彭文斌指出,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出现了很多江湖艺术家,“通过各种虚假包装在市场上招摇拐骗,实际上这些艺术品没有学术价值,只是随心所欲的表现。” 他们严重扰乱了艺术市场,误导了大众的艺术审美,甚至彭文斌身边一些高净值朋友都曾上当受骗,“这反映了大众对艺术审美的缺失。”

  彭文斌表示,看不懂艺术没有关系,但首先要跟优质艺术品、艺术家发生关系,要多接触、了解艺术,才能提升对艺术的审美。“在权威的艺术展上,策展人会对艺术品的品质做好把控。”因此,他建议人们,多去专业的艺术场馆参观并和艺术家做交流,多去感受艺术;同时,他还提醒大家,想做艺术资产配置,购买艺术品应尽量请专业的艺术顾问帮忙鉴定。

  1. [内容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2. [内容作者:中国艺术品网]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